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4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5-20
    上一期    下一期

    卷首语
    特稿
    专家观点
    科技管理
    技术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卷首语
    聚焦打造技术先导型公司 推动中国石化上游高质量发展
    刘宏斌
    2021, 40(2): 0. 
    摘要 ( )   PDF(545KB) ( )  
     
    特稿
    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与思考
    孙焕泉
    2021, 40(2): 1-7.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2.001
    摘要 ( )   PDF(2331KB) ( )  
    我国东部大部分老油田已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面临着巨大挑战。国内外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证实,依靠化学驱技术能够大幅提高特高含水油田采收率。中国石化拥有的化学驱资源以河流相为主,储层非均质性强,属于高温高盐稠油油藏,开展化学驱难度大。以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为主线,论述了聚合物驱、无碱二元复合驱和非均相复合驱为主的化学驱油技术发展历程和应用效果。通过持续攻关研究,现已形成系列技术,整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20年底,动用地质储量17.6×108t,年产量达1400×104t,在老油田稳油降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一段时期,化学驱的应用领域将向更高温度、更高矿化度、更高原油黏度的油藏拓展,化学驱地面工程向标准化、模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降低成本和绿色发展是增强化学驱技术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创新驱动支撑中国石化上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何治亮 关晓东 陈本池 张俊 张奎林 王步娥 邹伟 吴仕强
    2021, 40(2): 8-15.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2.002
    摘要 ( )   PDF(1892KB) ( )  
    中国石化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以“稳油、增气、降本”为目标,聚焦油气重点领域,持续深化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和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技术攻关,取得了重要科技进展,为实现“十三五”战略目标提供有力保障。“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上游领域聚焦重大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创新,围绕勘探实现战略导向发现和落实规模储量,实现难采储量规模动用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两大目标,研发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技术和拳头产品,形成石油稳定发展、天然气快速发展、新能源有序推进、海外油气持续优化、工程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加快推进的发展态势。中国石化上游将深化科技改革,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组织协调,严格项目过程管理,加大科技投入,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创新激励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考核体系,为打造技术先导型公司、建设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专家观点
    深化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中的储量工作
    张抗 张立勤
    2021, 40(2): 16-22.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2.003
    摘要 ( )   PDF(2042KB) ( )  
    石油工业上游分为勘探和开发两个阶段,勘探阶段得到的探明地质储量仅反映了对油气田的初步和静态的认识。我国对外公布勘探业绩时多使用静态的地质储量,使业外人士对油气工业状况产生相当大的误解。开发阶段不仅要在深入认识油气储存动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将其采出并获得经济效益,还要进行补充勘探,以验证和深化此前对储量的认识。近年来,我国石油产量下降,油气进口量日趋增大,但储量表中的探明未开发地质储量的数量和占探明地质储量的比例却日趋增大,说明目前储量表中所反映的储量体系不能充分反映储量的经济可采性。建议继续深入进行油气储量的修订补充,特别在确定油气可采性、更清晰反映开发阶段储量动态变化等方面,应有更详细明确的规定,并完成已规模开发的各种非常规油气的储量规范。
    科技管理
    油气勘探开发科技管理基本特征与实践
    郭元岭 张杰 赵利华 岑芳 王丹 叶欣 潘伟义
    2021, 40(2): 23-28.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2.004
    摘要 ( )   PDF(1788KB) ( )  
    油气勘探开发具有思想性、实践性、多学科集成性、高风险性、可持续性等特点,决定了科技管理要有系统观,科研项目应以关键核心技术链为主线,科技工作要有层次性,要体现发展需求。同时,石油勘探开发科技管理具有普遍性特点,要尊重科研人员攻关创新的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做好科研数据库与知识库建设,通过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培育重点学科和实验方向等工作,不断提升科技工作能力。
    基于技术成熟度的科技项目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马广军 吴雪鹏 江山红 周丽梅
    2021, 40(2): 29-34.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2.005
    摘要 ( )   PDF(2066KB) ( )  
    面对当前企业研究院所科技管理通常存在基础性与探索性项目占比较低、项目层次不清晰、项目全过程管理不充分、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足、缺乏价值引导等问题,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把握优化顶层设计、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基础研究、尊重价值创造、管理模式灵活的总体原则,对现有科技项目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完善。设立“创新空间项目”,按照项目全过程门径管理的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及标准,设置创意类、创新类、创业类、新领域培育类4类项目。实施递进式、全过程项目孵化,合理设置科研项目层次,科研方向和管理模式优势互补,严格规范管理流程,完善激励措施,激发青年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热情。基于技术成熟度的科技项目管理体系自实施以来,助力新领域实现突破,形成关键核心技术储备,在深井超深井钻完井、非常规油气工程、关键井下工具与装备试验、高端随钻测控仪器和智能化钻完井等方面储备了技术力量,有效激发了研究院的科技创新活力,促进了创新发展。
    胜利油田“三位一体”科技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冯斌 王锋 梁栋 房蕾 任群芳
    2021, 40(2): 35-38.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2.006
    摘要 ( )   PDF(1817KB) ( )  
    为有效整合科研资源,发挥科研体系整体效能,推动科研管理更加高效,胜利油田创新构建了基层—专班—专家“三位一体”科技管理模式。从优化顶层设计、构建科技攻关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管理运行效率、加大科技人才培育和激励等方面探索转型,持续推动科技管理创新创效。“十三五”期间,胜利油田实施科研项目1232项,科研成果应用率达9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十四五”时期将进一步统筹做好科技发展规划,着力构建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生态,持续加大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和激励,加快成果转化、协同攻关、集成创新,支撑油田高质量发展。
    “大科技”攻关的项目管理路径与对策——以中原油田为例
    张洪安 王振华 李玉娜 游小淼 万龙
    2021, 40(2): 39-43.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2.007
    摘要 ( )   PDF(2013KB) ( )  
    为解决科技攻关对象日趋复杂与传统分散型科研攻关模式矛盾加剧问题,中原油田以生产需求为导向,借鉴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针对油田勘探开发重点目标,打破分公司、勘探局界限,整合科技资源,开展跨区域、跨专业、多学科联合攻关,探索“大科技”攻关管理模式。具体实施中,强化顶层设计,明确科技工程设置,实施滚动立项和课题长负责制,加强“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科研生产一体化”联合攻关,多单位多部门联合管理,强化过程管理,严把项目验收关,完善评价激励政策。在推进项目运行和关键技术突破、提升成果质量、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多学科多层级攻关团队,形成人才、项目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石油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能力评价方法探究
    丁连民 王玲 杨军虎 刘传武 王丽 汤加
    2021, 40(2): 44-50.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2.008
    摘要 ( )   PDF(2290KB) ( )  
    随着国内油田企业油公司建设不断深入,亟待建立健全油田科研单位的能力评价与考核机制。探索评价油田企业石油工程技术研究单位创新创效能力的方法,采用指标量化法,拟定评价指标,确定赋分标准,建立评价指数体系。从项目研发、成果获奖、技术推广、技术创效4方面进行评价指数计算,获取项目研发能力指数S、成果获奖能力指数C、技术推广能力指数T、技术创效能力指数F、创新能力评价指数(S+C)、创效能力评价指数(T+F)、研发综合能力评价指数(S+C+T+F),并进行对比分析,为油田科研单位的绩效考核与管理提供依据,为科研单位寻找差距、分析原因、明确努力方向和未来工作重点提供指导。
    新技术孵化负责制为提升国企科技创新效果投石问路
    雷炜 赵哲军 慈建发
    2021, 40(2): 51-55.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2.009
    摘要 ( )   PDF(2212KB) ( )  
    国有企业传统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自上而下,缺乏灵活性,研究人员创新主动性不足,研发效率与成果转化率不高。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将新技术孵化制与项目负责制相结合,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全员创新热情。项目启动阶段,建立动态点子库,实行项目长竞聘制,明确项目长权利与义务,激励措施到位;项目攻关阶段,打破行政界限,自建虚拟团队,自主管理,实施项目终身负责制,有助于创新工作可持续发展。两种管理模式优势互补,使科技资源效用最大化,提高了创新速度和质量。自2018年起试点推广新技术孵化负责制,项目研发周期缩短54%,申报专利数量增加440%,成果转化率提高70%,技术人员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与实践
    何发岐 徐兵威 王建亮 王付斌 郭耀华
    2021, 40(2): 56-60.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2.010
    摘要 ( )   PDF(2198KB) ( )  
    低油价时期科技投入不足、对外合作减少,传统科技管理模式对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员积极性、创新能力培养等存在负面影响。研究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科技体制机制,将“产学研用”作为一个系统统一谋划、整体推进,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完善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多专业协同攻关,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降低科技创新风险和成本,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培养科研管理复合型人才,创新形成了针对不同类型致密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体系,实现致密油气藏连续高质量建产,有力保障了公司可持续发展。
    石油工程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与研发体系构建及实践
    孙丙向
    2021, 40(2): 61-67.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2.011
    摘要 ( )   PDF(2255KB) ( )  
    我国石油工程企业受历史因素影响,专业门类多、技术服务范围广、科技资源分散、总体落后于世界水平,难以适应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要求。针对石油工程企业科技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在科技发展战略阶段与目标、石油工程研发体系、石油工程技术系列3方面探索创新,明确了技术优势和科研攻关方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工程技术成果,验证了创新体系的先进性。页岩气、深层油气藏勘探开发工程创新集成配套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等获得重大突破,为大幅降低页岩气开发成本实现商业开发、提升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持。
    加强科研项目管理 促进油气装备创新发展
    王峻乔 田红平 池胜高 陈新龙 孟森林 胡琼
    2021, 40(2): 68-72.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2.012
    摘要 ( )   PDF(1965KB) ( )  
    为了应对当前非常规油气高效开发和增储上产对油气装备提出的新要求,解决油气装备研制中工程问题识别不充分、先进性预判难把控、研发团队多学科融合效果不突出、科研成果转化与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中石化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在立项阶段结合工程与技术现状,实施阶段抓住主要矛盾,成果落地阶段注重转化应用,完善激励和保护措施,激发内生动力,释放创新活力,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技管理机制,有力提升了钻完井、井下作业、油气集输三大领域12项特色装备与工具的产品与服务质量。今后科研项目管理将进一步聚焦重点项目,加强顶层设计,持续建设基础性创新平台、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库及各类标准,完善公司科技创新体系,并围绕油气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特色优势技术,为油气资源高效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技术前沿
    胜利油田“数据+平台+应用”信息化建设新模式构建与应用
    马承杰
    2021, 40(2): 73-80.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2.013
    摘要 ( )   PDF(2400KB) ( )  
    面对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加快推进的新形势新趋势,油气行业必须有效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价值增长。针对传统信息化建设造成的信息孤岛根除困难、业务功能重复开发、研发周期不可控等问题,开展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实施数据治理,建成企业数据湖,以构建企业级公共服务支撑体系、标准化软件开发体系和集成化软件装配体系为核心,打造石化智云平台。建成具有石油行业特性的工业APP应用商店,面向油田企业全业务域开展APP规划,做好信息化顶层设计,为上游板块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初步构建了“数据+平台+应用”信息化建设新模式,实现信息化工作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依托新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打造“对内支撑卓越运营、对外推进开放互联”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运营新生态,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