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6-30
    上一期   

    发展战略
    科技管理
    技术前沿
    案例研究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发展战略
    加大找油上产工作力度 实现四川盆地原油大发展夙愿
    廖广志,唐青松,王明磊,黄世伟,蒋裕强,王正茂,董伟宏,洪海涛,徐庆龙,张啸枫,林建平,任岚,赵玉龙,王高峰,张新宇
    2025, 44(3): 1-11.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5.03.001
    摘要 ( )   PDF(2693KB) ( )  
    四川盆地是国家战略腹地,也是油气聚宝盆,其中侏罗纪时期多期湖盆扩张纵向叠置发育多套优质烃源岩,大安寨段页灰互层源储配置良好,凉高山组页岩生烃能力强且夹层型砂岩储集性能好,河道砂体大面积分布的沙溪庙组有通源断裂且盖层优异,是致密油/页岩油勘探开发主战场。回顾总结“三次原油会战、一次原油上产工程、一次科技攻关”等四川石油勘探开发历史,提出新时代新形势下,在“两宽一高”三维地震和“水平井体积压裂”两大技术加持下,开展以非常规油为目标的“四川原油新会战”势在必行、切实可行。“新会战”需坚持“四个转变”原则,开展新一轮的原油勘探开发基础研究,形成原油生成、运移和成藏系统认识,做好四川盆地原油工作总体部署安排,以“三维地震—系统评价—钻井提速—高效压裂—长效开发”为重点进行技术攻关配套,确保达成2030 年前原油上产百万吨奋斗目标。
    油气矿业权内部流转实践及完善矿权管理机制探讨
    许华明
    2025, 44(3): 12-19.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5.03.002
    摘要 ( )   PDF(2644KB) ( )  
    2025—2027年,国内油气企业矿业权面临新一轮20%的刚性退减,这将影响油气增储上产的资源基础,迫切需要开展矿业权流转管理策略研究,提升油气企业的保供能力。通过分析中国石化内部的矿业权流转实例,总结流转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加快油气企业间油气矿业权流转的运行机制。系统梳理了国内油气矿业权管理的相关规定,明确油气矿业权企业间流转具有出售、合资、合作3种方式,油气企业间通过合资、合作开展矿业权流转,是解决目前油气矿业权管理困境的有效方式。目前,油气矿业权企业间流转主要存在竞争性出让不能有效弥补油气矿业权急剧缩减、新一轮优质矿权退减将会影响储量产量增长等问题,建议:国家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加快推进油气矿业权企业间流转,促进矿业权人参与低勘探程度区块流转积极性;加快推进矿业权竞争性出让和协议出让,增加市场矿业权供应总量;完善企业间油气矿业权流转制度,激发市场活力。
    “十四五”油气上游业务数智化转型实践与展望
    马涛,王铁成,卫乾
    2025, 44(3): 20-30.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5.03.003
    摘要 ( )   PDF(5710KB) ( )  
    数智化转型实质上是一场对传统工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革命。面对数字经济时代数智化转型发展大潮和油气上游业务降本增效、提质控险等价值诉求,中国石油上游业务率先开展了油气业务数智化转型实践,针对油气业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数据库多、平台多、孤立应用多和数据共享难、技术复用难、应用开发难、业务协同难等瓶颈问题,以构建“数据湖+云平台+应用场景”敏捷应用为目标,探索了“数据湖仓化、技术平台化、能力中台化、运营生态化”的发展模式,构建了以“中台”为核心的发展策略及能力支撑体系,推进了油气上游业务数智化转型并取得显著进展,为应对行业数智化转型所面临的挑战给出了可行方案。
    科技管理
    企业研究院(所)高水平学科建设思考与建议
    李辉,卢山,韩永科,曹宏,王红岩,罗凯,傅国友,刘磊,孙圆辉,位云生,许晓明,杨胜建,宋文枫
    2025, 44(3): 31-40.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5.03.004
    摘要 ( )   PDF(2690KB) ( )  
    在能源安全、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叠加冲击下,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推动理论技术创新是增强油气供应保障能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一流研究院(所) 建设的基本驱动力和重要抓手。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为例,分析了新形势下加强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及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转变观念、优化布局、项目支持、人才培育、管理赋能等方面,提出了从“任务带学科”转变为“学科带任务”或两者并重、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加强项目支持、培育学科团队、加强实验平台建设、构建学科交流窗口、统筹学科交叉、交叉学科建设等政策建议,为加快一流企业研究院(所)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石油石化国有企业风险投资模式与机制研究
    齐继国,胡胜滦,王金晓,孙倩,罗双涵
    2025, 44(3): 41-49.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5.03.005
    摘要 ( )   PDF(2769KB) ( )  
    在全球能源低碳转型与技术升级的背景下,风险投资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石油石化企业在突破核心技术创新、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新质生产力及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对比,文章分析了我国三大石油石化国企在风险投资领域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开展风险投资业务的架构和机制,探讨技术企业孵化器业务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形成风险投资与孵化器双重驱动的发展模式,构建石油石化国有企业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议石油石化国有企业围绕主营业务,建立市场化技术企业孵化与风险投资协同机制,在油气、新能源及相关产业链领域实施“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战略布局,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及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
    对科技成果转化概念内涵的理解及对企业的启示建议
    于营丽,杨宝莹,宗柳,范向红
    2025, 44(3): 50-57.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5.03.006
    摘要 ( )   PDF(2687KB) ( )  
    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风险高,涉及科技成果认定、科技成果转化标准界定。 随着中国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率”评价指标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国家层面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了科技成果转化率测算探索,但因概念认识不统一尚未形成统计标准口径,不同评价指标适用性不同。中央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目前存在对科技成果界定不明确、专业化服务保障不足、培育转化与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等管理问题。针对油气行业中央企业成果转化主体、科技成果类型多元化等特征,科技成果转化亟须统一管理口径、加强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促进成熟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保障与首次应用支持、明确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职责与考核目标,全面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水平。
    国外主要石油公司全球专利布局分析与启示
    郝丽娟, 吴聃, 范向红
    2025, 44(3): 58-65.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5.03.007
    摘要 ( )   PDF(2706KB) ( )  
    研究国外石油公司专利申请与专利布局对于我国石油企业优化技术创新路径、完善专利布局策略、专利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国外主要石油公司专利申请呈“快速增长—快速下降—平缓发展”特征;地域布局形成“核心市场深耕+新兴市场渗透+区域合作增效”协同模式,WIPO和EPO是专利布局主要途径,美国为布局首选;新兴市场布局初具规模,巴西、中国、印度备受关注;区域专利合作组织作用逐渐凸显,非洲等国布局薄弱。传统油气技术仍占主导地位,但新兴产业技术发展加速,CCUS与风能技术值得持续关注,数字化与跨界融合成为专利布局新方向。建议我国石油企业借鉴国外公司经验,平衡好专利申请量与质的关系,特别是加强专利创造质量源头管控;进一步强化市场竞争领域及新兴产业的专利布局,重点锚定CCUS、风能、氢能等绿色低碳技术方向;围绕海外业务需求构建全球协同布局体系,不断提升企业全球市场竞争力。
    技术前沿
    智能化赋能石油石化行业本质安全
    马端祝,孙秉才,刘春昕,王学岐,王雅杰,韩广涛,刘文才,李迎丽
    2025, 44(3): 66-75.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5.03.008
    摘要 ( )   PDF(6988KB) ( )  
    聚焦石油石化行业本质安全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前沿,系统梳理智能化技术在石油石化行业的应用现状,深入分析感知与监测、识别与认知、分析与决策、预测与预警、报警与控制及应急处置6大关键技术环节的创新进展,剖析智能化应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数据质量问题、多源数据融合难题、模型适配性不足及智能化人才短缺等。未来,通过强化数据治理、深化模型优化、加强人才培养及完善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努力,将进一步突破技术瓶颈。智能化技术的深度应用将推动石油石化行业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安全范式转型,为构建现代化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智能压裂技术进展及在海外项目的应用
    崔明月, 梁冲, 蒋卫东, 朱大伟, 陈彦东, 曹珍妮
    2025, 44(3): 76-82.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5.03.009
    摘要 ( )   PDF(6840KB) ( )  
    随着对压裂开发低渗透和非常规油气储层降本增效的要求进一步迫切,智能化已成为推动储层压裂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探讨压裂改造技术智能化发展路径,审视压裂技术核心竞争力7大要素智能化发展程度,具体包括压裂现场看不见的2个要素(实验评价与基础理论、优化设计及软件) 和压裂现场可见的5个要素(改造装备、液体体系、支撑剂、工具与工艺技术、裂缝监测与诊断技术)。提出智能压裂的终极目标是以最少人工干预完成压裂前评估、双重甜点识别、参数及时优化、工况随时诊断、现场工具材料实时调控、风险超前预警、快速裂缝监测、产量预测和系统压裂后评估。智能压裂在海外项目的推广应用,需要对7大要素重点逐步突破,高频压力裂缝监测与优化设计互动等技术的智能化初步应用已获得重要进展。
    案例研究
    氢能在工业领域的脱碳利用现状及发展策略
    池立勋,苏文龙,杨坤,郝迎鹏,殷皞,陈柏妍
    2025, 44(3): 83-89.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5.03.010
    摘要 ( )   PDF(2698KB) ( )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正成为推动工业领域深度脱碳的关键力量。聚焦氢能在工业脱碳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系统探讨了其在冶金、高温工业炉窑、燃气轮机及氢燃料内燃机等关键领域的应用进展与技术挑战。深入分析氢冶金的减碳潜力,对比了富氢高炉与氢基直接还原两种主流技术路线的优劣势;研究氢燃料在陶瓷、水泥、玻璃等高温制造过程中替代化石燃料的可行性与应用案例;阐述燃氢燃气轮机在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方面的贡献以及氢燃料内燃机在重型机械与电力调峰等场景的应用前景。研究指出尽管全球氢能产业发展迅速,已宣布的投资项目总额持续增长,但氢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仍普遍面临高成本、核心技术成熟度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及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等多重挑战,应从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加速基础设施布局、完善产业链标准体系、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入手,系统推进氢能在中国工业领域的应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石化行业绿氢应用前景分析
    荣喜,陈伟,张庆,蒋子龙,孙克乙
    2025, 44(3): 90-95.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5.03.011
    摘要 ( )   PDF(3081KB) ( )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背景下,能源的绿色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绿氢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产生,具有高能量密度,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正展现出其独特的社会经济价值和潜力。随着石化行业绿色化转型纵深推进,绿氢有望实现产量和需求的快速增长,在替代炼化原料和化石燃料、生产绿氨和绿色甲醇等清洁燃料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促进石化行业绿氢发展,建议制定配套支持政策以强化产业链协同发展,注重绿氢技术发展可能存在的瓶颈性问题,以部分绿氢取代灰氢。随着制氢和储氢技术的不断进步,绿氢有望助力石化行业降低能耗和减少碳排放,加速实现石化行业绿色转型。
    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碳资产开发与方法学制定研究
    马明伟,李蓉,王薇,刘欣,王志强,徐丽萍,魏旭梦
    2025, 44(3): 96-102.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5.03.012
    摘要 ( )   PDF(2847KB) ( )  
    氢能正加速成为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的关键力量,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过程近乎零排放,被视为能源低碳转型的最佳选择。当前可再生制氢技术成本高、效益差,需要寻求额外经济收益,以促进相关技术推广。文章梳理了国际主流自愿碳减排机制与碳资产开发条件,指出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碳资产开发的可行性需要产生减排效益并具备财务额外性。现行可再生能源制氢减排方法学在我国实践中面临挑战,新能源发电存在出力不稳定、现有储能设施不足问题凸显。为了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可再生能源制氢减排方法学,建议设定合理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采纳贴合国内现状的基准线默认值,简化基准线情景识别操作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