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3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0-09-07
    上一期    下一期

    卷首语
    新能源专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卷首语
    新能源 新产业 新动能 新模式
    邹才能
    2020, 39(3): 0. 
    摘要 ( )   PDF(625KB) ( )  
     
    新能源专刊
    加快科技创新 推进中国石油新能源业务高质量发展
    匡立春 于建宁 张福东 杨 艳
    2020, 39(3): 1-8.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0.03.01
    摘要 ( )   PDF(2685KB) ( )  
    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向清洁、高效、绿色、低碳、多元化方向发展,新能源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高度关注的热点与加快发展的重点。新能源产业是技术、人才与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全球新能源产业与技术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中国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等领域取得可喜成绩,中国新能源发展迈入新阶段。国际大石油公司将绿色低碳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力发展新能源。中国石油集团积极拥抱新能源,产业与技术布局取得重要进展。未来亟需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撑引领公司新能源业务高质量发展。
    地热能产业与技术发展趋势及对石油公司的建议
    王社教 陈情来 闫家泓 方朝合
    2020, 39(3): 9-16.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0.03.02
    摘要 ( )   PDF(1898KB) ( )  
    地热能因用途广泛、稳定性好、利用系数高、清洁环保等特点,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10年来,全球地热直接利用快速增长,地热直接利用装机容量和年利用热量分别增长122%和141%,中国长期保持世界第一。受高温地热资源和经济性局限,地热发电增长缓慢,10年来增长39%。地热直接利用和高温地热发电技术成熟,干热岩开发利用技术仍处于试验示范阶段。基于国内外地热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重点探讨了石油公司发展地热的应对策略,提出了在能源变革时期,石油公司要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地热产业、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治理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资源、人才、技术、装备和区位优势,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做好地热发展布局,做大做强地热全产业链。要加快建设地热重点实验室,培养专业化人才,高质量发展地热产业,在实现能源替代和提质增效中发挥重要作用。
    世界氢能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何盛宝 李庆勋 王奕然 李知春
    2020, 39(3): 17-24.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0.03.03
    摘要 ( )   PDF(1983KB) ( )  
    氢作为一种来源广、零污染、零碳排的绿色能源,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和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的理想能源载体。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氢能产业与技术创新发展,纷纷出台政策和投入资金,加快氢能产业与技术研发布局,重点推动燃料电池汽车量产和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世界氢能技术创新十分活跃,氢气绿色制取、高效储运进展显著,氢能产业已进入商业化发展前期。中国氢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布局近年取得积极进展,氢能上中下游产业集群已具雏形。石油公司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市场等优势,应谋划产业布局,加快推进氢能发展战略研究和试验示范;通过构建创新联合体、构筑产业联盟,加快氢能科技创新,推进氢能与传统油气业务一体化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氢能新兴产业,坚定迈向综合性能源公司。
    世界生物质能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雪 晶  侯 丹 王旻烜 张 佳 张家仁
    2020, 39(3): 25-35.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0.03.04
    摘要 ( )   PDF(2072KB) ( )  
    生物质能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及唯一的可再生碳源。发展生物质能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最有潜力的方向之一。围绕生物航煤、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主要生物质能利用形式,介绍了国内外产业及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其中,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产业整体稳步发展,产业技术相对成熟,生物航煤起步虽晚但进展快速;未来提高经济可行性、非粮原料和劣质原料适应性、产品的市场适应性是生物质能技术升级方向。结合道达尔、壳牌、埃克森美孚、BP、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等国内外主要能源公司在生物质能领域的实践经验及业务进展,阐述了我国加快发展生物质能的必要性。建议我国大型能源企业发展生物质能产业时应抓住时代机遇,做好顶层设计,通过优化整体布局、整合资源力量,加快实质性建设步伐,以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发展。
    关于石油公司发展铀矿业务的思考
    刘卫红 刘人和 邱隆伟 王 鹤 高雪峰 董道涛
    2020, 39(3): 36-43.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0.03.05
    摘要 ( )   PDF(2107KB) ( )  
    铀既是能源资源,也是战略资源。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推动了核电的快速发展,而铀资源不足是我国发展核电面临的主要困难。目前,中国的铀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以上,而油气盆地内砂岩型铀矿资源量占50%以上。石油公司在油气盆地内具有矿权、资料、技术与人才等优势,应充分发挥优势,积极申报铀矿探矿权,加强铀矿资源勘查评价工作力度,形成经济有效的铀矿勘探开发技术,积极参与铀矿资源勘查开发,优化联合开发经营模式,这对于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实现石油公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太阳能和风能产业现状及石油公司发展对策建议
    岳小文 孙士昌 周 颖 院振刚 刘蜀敏
    2020, 39(3): 44-49.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0.03.06
    摘要 ( )   PDF(1964KB) ( )  
    在技术进步与政策引导的双重作用下,太阳能和风能成为近年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快速下降,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电力装机的增量主体,未来将发展成为存量主体。国际石油公司对太阳能和风能领域的投入虽然有反复,但近两年明显加大投入,通过资本运作快速进入市场,借助与领先企业的合作实现共赢发展。我国石油公司开展太阳能和风能利用项目,有利于实现成本节约与节能减排,促进公司转型发展。建议石油公司增加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促进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海上风电项目,与其他能源企业开展合作,从油气供应商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变。
    煤炭地下气化产业与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韩 军 方惠军 喻岳钰 徐小虎 王创业 刘 猛 刘丹璐
    2020, 39(3): 50-59.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0.03.07
    摘要 ( )   PDF(3917KB) ( )  
    煤炭地下气化可实现煤炭资源清洁开采和利用,催生新的战略替代能源。国外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了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研究和现场试验,主要采用巷道式及浅层钻井式煤炭地下气化工艺。目前,浅层钻井式煤炭地下气化前端工艺基本成熟,但规模化开发技术尚未突破,受环保政策、资源条件、技术局限等因素限制,工业化进展缓慢,还需要在地质评价和选址、基础实验、气化炉建造、气化运行控制工艺、粗煤气综合利用、井下工程技术、规模化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并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及项目经济性等问题。煤炭地下气化未来将由浅层向中深层发展,粗煤气处理技术将由单一发电向深加工、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大型石油企业具有发展煤炭地下气化的战略需求、资源基础和技术条件,应发挥上下游一体化综合优势,建立科研、试验、生产及工程技术服务一体化运营模式,加快推进煤炭地下气化商业化开发进程,引领产业发展。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产业与技术发展及对策建议
    马宝金 樊明武 王鄂川
    2020, 39(3): 60-66.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0.03.08
    摘要 ( )   PDF(1637KB) ( )  
    天然气水合物97%的资源量分布在海洋,且主要在深海区。作为一种潜在的新能源,世界科技大国竞相开展相关研究攻关和现场试采试验。我国于2017年和2020年两次在南海海域成功实施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最大、日均产气最高的两项世界纪录。日本也开展了两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基于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和试采现状,指出产业化关键影响因素包括试采工艺技术、产业政策等。应着力加快深海泥质粉砂矿体的资源评价和开采技术研发,带动深海钻探及采气装备制造国产化,建议政府、企业、产业加强协作,加快推进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
    储能产业与技术发展趋势及对石油公司的建议
    葛稚新 杨艳 刘人和 金旭
    2020, 39(3): 67-74.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0.03.09
    摘要 ( )   PDF(2006KB) ( )  
    储能是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北美、欧洲各国为了促进储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制订并实施了许多鼓励性政策和补贴。中国储能领域的技术、市场、政策、立法、标准、监管等产业基本要素尚不成熟,如何促进国内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思考。在未来能源格局中,储能产品与服务将全面覆盖交通、建筑和工业三大用能领域,电化学储能技术将成为主流储能技术,综合能源服务与智慧能源技术将成为未来能源企业的基本配置,与储能相结合的电力将取代传统能源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之一。目前,储能产业集中度不高,基础与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大型能源企业需要做好前瞻布局,把握产业全局、引领市场方向,注重储能技术储备,适时开发超大规模化学储能技术,承担起可再生能源时代能源安全保障任务。
    世界能源转型趋势与主要国家转型实践
    高慧 杨艳 刘雨虹 刘嘉 刘月洋 吴谋远
    2020, 39(3): 75-87.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0.03.10
    摘要 ( )   PDF(2778KB) ( )  
    全球能源转型主要趋势包括能源效率的全面提升、现有能源利用系统的变革、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各国由于资源禀赋、能源战略、技术水平等差异,走上了不同的转型道路。美国在追求能源独立的前提下,以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作为过渡能源,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德国大力削减化石能源消费,废弃核电,率先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在欧洲能源转型中具有代表性;日本立足国情,将技术优势作为能源转型的战略手段;中东国家出于能源政治、经济转型的考虑,也加入全球能源转型发展队伍,开始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中国以控制能源总量消费、加大非化石能源供应、推进节能减排为主要举措,为世界能源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各国能源转型实践的经验和启示包括:能源转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中国需立足国情并走好通往低碳未来的过渡阶段;规模经济是新兴能源技术走向产业化的重要推力;交通是各国能源转型的重点和难点领域;能源转型需要在开放的国际合作视野下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