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3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10-27
    上一期    下一期

    特稿
    专家观点
    发展战略
    科技管理
    技术前沿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
    石油科研院所推进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
    刘亚旭 翟云萱 谢文江 陈娟利 崔巍
    2020, 39(4): 1-6.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0.04.001
    摘要 ( )   PDF(1591KB) ( )  
    企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体,大企业集团的科研院所是国家和行业层面相关领域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作为中国石油集团改革试点单位,开展了一系列以改革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明确目标,全力打造科技创新、质量标准、成果创效三个平台,建立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体系;深化改革,加大人才培养及创新激励力度,建立双序列职级体系,营造创新创效良好氛围;开放办院,搭建国内外专业技术合作研究平台,提升国际专业研究和标准领域话语权,形成合作共享的创新机制;服务主业,围绕重大工程和生产需求推进研发创新,高强度管线钢应用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石油管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取得新进展,石油石化材料领域重大失效事故分析取得新认识,原始创新和超前储备技术研究取得新成果。这些举措的有效实施,为集团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并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石油科研院所高质量发展之路。
    专家观点
    国内外油气资源分类沿革及启示
    查全衡
    2020, 39(4): 7-15.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0.04.002
    摘要 ( )   PDF(2312KB) ( )  
    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十余种油气资源分类的特点与产生背景,包括我国的GBn 269—1988《石油储量规范》、《石油天然气储量规范》(1997年修订稿)、GB/T 19492—2004《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国际上具代表性的3P分类、美国地质调查局和矿业局的矿物储量和资源分类、挪威1996年石油资源分类、俄罗斯1997年分类、石油资源管理系统(PRMS)—2007 等。回顾了我国与国际同行交流中出现过的两次重大曲折,指出要提升油气资源经营管理水平,必须做到:辩证地对待资源分类,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资源分类应具备通用性、连续性、扩展性和精确性;不忘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初心,从实际出发克服各种错误倾向;主动参与世界石油业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提升话语权;在油气经营管理上,妥善处理国家与企业两个层面、资源与资产两个领域的差异。
    发展战略
    新形势下稳定我国石油行业发展思考与建议
    王越 娄钰 王陆新 郭威
    2020, 39(4): 16-25.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0.04.003
    摘要 ( )   PDF(2096KB) ( )  
    全球疫情蔓延态势持续,经济陷入衰退,需求萎缩,悲观情绪蔓延,供需失衡和库存有限导致国际原油价格暴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在悄然变化,中美是全球经济贸易的核心,“去全球化”和新区域合作的趋势更加明显。我国石油产业面临严峻挑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以稳定行业发展:(1)保障石油勘探开发稳定,确保一定规模的国内供应;(2)持续深化油气上游市场化改革,政策保障及时跟进,创造良好营商环境;(3)科学拉动石油消费,化解成品油库存压力,增加原油储备;(4)积极适应形势,继续强化降本增效,加大科技攻关力度;(5)科学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占比,谨慎开展资本并购;(6)充分利用市场优势,构建公平公正的油气定价机制,提升国际市场话语权。
    低油价下美国页岩油困境对我国油田勘探开发的启示
    唐玮 梁坤 冯金德 徐鹏
    2020, 39(4): 26-30.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0.04.004
    摘要 ( )   PDF(1896KB) ( )  
    美国页岩油气开发模式成为全球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成功样本并被广为模仿。分析认为,“水平井+体积压裂”提高单井产量技术、技术和管理创新持续降低成本、低成本融资等是其成功关键。但持续高投入、较高成本及单井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是页岩油开发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也是造成低油价下美国页岩油生产经营困难的关键问题。我国新探明储量今后将以低品位和非常规资源为主,主要采用非常规方式开发,面临与美国页岩油开发同样甚至更棘手的问题。建议国家加快勘探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拓展新盆地和远海深水等领域,准备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接替,石油公司则着重开拓重点盆地内的新区、新领域,实现石油储产量的规模增长。
    石化企业应对煤制烯烃快速发展的策略研究
    黄格省 李锦山 师晓玉 杨延翔 鲜楠莹 卢红
    2020, 39(4): 31-36.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0.04.005
    摘要 ( )   PDF(1883KB) ( )  
    近年来我国煤制烯烃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底,煤制烯烃(包括甲醇制烯烃)总产能达到1302×104t/a,占我国烯烃(乙烯+丙烯)总产能的21%。煤制烯烃项目投资高,中高位原油价格下具有一定盈利空间,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比较严重,煤、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生产过程CO2排放量较大,未来发展面临碳税及成本问题。我国煤制烯烃产能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石油化工产品的有益补充,但也对石油烯烃市场带来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影响,这种竞争关系将在“十四五”期间表现得更为明显。石化企业应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和石化化工产业链优势,降低烯烃生产成本,加快炼油向化工转型步伐,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强化技术创新,开发差异化、高端化、高附加值化工产品,不断丰富现有产品结构与产业链,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
    “一带一路”国际能源合作标准化管理研究
    刘梦薇 余晓钟 王富平
    2020, 39(4): 37-43.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0.04.006
    摘要 ( )   PDF(1800KB) ( )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和沿线各国的能源合作提供了新选择和新路径,国际间的能源合作也因此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合作不断加强和深入,合作中的隐患,尤其是标准化管理问题逐渐显现,阻碍了能源合作的高效开展。文章基于“一带一路”国际能源合作的现状,分析了合作主体之间在能源管理体制、法律标准、技术标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构建了由支撑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组成的“一带一路”国际能源合作标准化管理基本框架,以标准化打造“聚合平台”,推进各国能源标准体系兼容,获得最佳合作秩序。为了加快国际能源合作标准化的形成,以各国标准信息共享为基础,从法规层面深化协调、技术层面切实互认、体制层面加强整合、文化层面促进融合几方面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建议。
    科技管理
    中国海油海洋工程标准体系构建与发展
    吴炜 谭越 夏芳
    2020, 39(4): 44-49.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0.04.007
    摘要 ( )   PDF(1998KB) ( )  
    中国海油工程标准体系建设经历3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不断丰富和完善。最初通过对外合作,启动标准体系建设,以行业标准为主,在20世纪末发布了第一版标准体系表;经历“十五”和“十一五”的发展,逐步厘清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界面,以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为采标主体,初步构建了工程标准体系;近10年来,结合科技创新自主开展标准制修订,加强标准体系和重点标准制定的研究,形成了设计指南、通用规格书等一系列标准化文件,标准体系不断扩展。下一步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培育发展团体标准,以智能油田、浮式装置、水下生产系统、海底管道、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等技术领域为重点,持续推进建设覆盖工程建设全周期的标准体系。
    国外颠覆性技术创新管理做法与启示
    马国云
    2020, 39(4): 50-54.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0.04.008
    摘要 ( )   PDF(1879KB) ( )  
    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方兴未艾,颠覆性技术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颠覆性技术是对传统或主流技术产生整体或根本性替代的战略性创新技术,在技术突破性、替代性、前瞻性、市场广泛性、变革性、不确定性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国在颠覆性技术创新管理中,成立专门机构,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坚持使命导向与问题导向共同牵引创新进程。Alphabet、微软等国外知名企业,则坚持“背靠体制”和“走出体制”相统一,重视颠覆性技术研发投入和市场并购,科学客观评估项目可行性并随时准备终止技术和商业上不可行的项目。对我国石油企业提出了积极进行颠覆性技术战略布局、加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广项目经理负责制等建议。
    加快企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的思考与建议
    何良好
    2020, 39(4): 55-61.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0.04.009
    摘要 ( )   PDF(1721KB) ( )  
    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如何加快推动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是当下研究热点。以企业科研院所为研究对象,从国家、地方、企业3个层面分析了企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的政策环境和转化现状。针对当前企业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过程中存在的缺少专业化孵化转化平台和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畅通、成果孵化转化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激励措施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搭建专业化平台、设立创新创业公司、健全奖励措施等体制方面,完善创业支撑、成功验证、价值评估等机制方面,以及探索国有资产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实施路径、构建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的协同创新产业体系等方面的对策建议,并提出了成功案例予以支撑。
    技术前沿
    国内外数字油田技术发展趋势及策略
    刘卓 张宇 张宏洋
    2020, 39(4): 62-67.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0.04.010
    摘要 ( )   PDF(2080KB) ( )  
    近年国际石油公司数字化投资在科技投入中的占比升高,已成为石油公司与服务商技术合作的首要领域。不同类型公司关注领域不同,独立石油公司关注能够短期见效、直接降低成本的数字化方案,跨国石油公司则偏好能带来整体效率提升的综合平台和一体化方案。研究发现,油气上游数字化转型方案包括油田自动化生产优化、预测性维护、工业物联网、新建海上设备智能调试和海上设备远程控制5种类型。介绍了壳牌公司智能油田运营、澳大利亚天然气HSE数字管理、我国新疆油田数字化应用3个国内外典型案例。针对我国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指出关键是要制定与人力资源战略相结合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以老油田为基础,选择适当规模的数字化项目;技术创新是核心,先进的油田数字化转型应该与自动化油藏评价、智慧油藏控制、物联网、机器人等先进技术紧密结合。
    油气田效益评价一体化平台研究与应用
    刘斌
    2020, 39(4): 68-75.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0.04.011
    摘要 ( )   PDF(2408KB) ( )  
    在国内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背景下,如何在勘探开发过程中体现产量效益并重,实现高效开发,是油气田企业面临的一个课题。运用云技术和投入产出大数据,将勘探开发与生产经营相融合,建立起集计算、储存、处理、共享于一体的“云桌面”的管理模式。油气田效益评价一体化平台涵盖单井效益评价、措施评价、水平井评价、效益配产配成本模型等功能与模块。平台通过建立技术与经济相匹配的配产模型,实现从能力配产向效益配产转变,有助于客观指出降本增效方向;跟踪评价产能建设进度,及时掌控新井实施效果,保证新井产量对油区效益的正向拉动,科学指导新井实施与调整;深层剖析油气生产效益结构,强化效益管控,夯实油藏经营管理基础,推动管理方式变革。平台在助力辽河油田提质增效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让油气田的效益评价更精确、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