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4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11-05
    上一期    下一期

    发展战略
    专家观点
    科技管理
    技术前沿
    案例研究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发展战略
    老油田实施数智油田建设研究与思考——以大港油田为例
    赵贤正 王洪雨 刘计超 赖纪顺
    2021, 40(5): 1-8.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5.001
    摘要 ( )   PDF(2252KB) ( )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的普及应用,数字化浪潮正在深刻影响并重塑全球工业格局。老油田要在未来能源世界中立足,应从提高认识入手,主动顺应数字化潮流,开展数智油田建设,推进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大港油田在数智油田建设中:(1)坚持规划先行,优化顶层设计。始终以问题为导向,按照“421”规划思路,明确总体目标,即全面建成以“六化”为标志的数智油田生态运营体系。(2)坚持以点带面,细化方案部署。优选实施场景,包括勘探开发协同智能研究场景、作业现场智能监控场景、生产运行智能管控场景、经营管理决策智能分析场景等,明确实施路径,精选实施项目,夯实数据基础。(3)坚持与时俱进,强化创新驱动。不断加大新技术应用力度、自主产品培育力度、管理模式创新力度。做好组织、机制、资金、人才方面的保障措施,推动信息进步,为老油田在新时代破解新难题、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能。
    标准化助推我国测井行业科技自立自强
    胡启月
    2021, 40(5): 9-16.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5.002
    摘要 ( )   PDF(1975KB) ( )  
    标准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工具,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能源转型发展、企业改革创新、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加快构建并完善高质量的标准体系。近年来测井行业以标准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标准制修订为抓手,大力推进仪器刻度标定体系建设,归口制修订石油测井行业标准累计235项,现行有效87项,其中涉及溯源和刻度标准16项,这些标准提升了测井行业新技术的服务质量和应用成效,满足了油田提质、提速、提产、提效的需要。提出“标准先行,共建共享共赢,打造中国的石油测井生态圈”倡议,指出新时期测井工作应以标准为纽带,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系统观念,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比较优势,提高标准的国际化程度,助推测井行业科技自立自强、迅速发展。
    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石油工业标准与认证体系建设的思考及建议
    刘亚旭 佘伟军 秦长毅 杜伟 许晓锋
    2021, 40(5): 17-21.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5.003
    摘要 ( )   PDF(1696KB) ( )  
    21世纪以来,标准竞争已成为国家竞争、市场角逐的重要形式。我国石油工业标准体系建设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标准体系相比差距较大,并且高度依赖国外先进标准,给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带来较大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为保障我国石油工业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借鉴美国石油学会标准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快推进我国石油工业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国际化进程,引领和助推石油装备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
    专家观点
    能源转型中的中国油气
    张抗 张立勤
    2021, 40(5): 22-33.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5.004
    摘要 ( )   PDF(4504KB) ( )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探讨我国能源转型中油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首先要分析其近年发展趋势。近10年,我国新增石油地质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呈变小趋势,导致储量替换率多年小于1;2015—2017年石油年产量呈降势,目前仍低于2×108t。深入分析储量未开发率发现,经济可采储量约10%~12%在现有条件下不可采,真实储产比已降到稳产阈值10以下。目前,我国天然气虽处于增长曲线平台期前半部,增势趋于平缓,但也存在部分经济可采储量实际不可采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实现产区/领域的战略性接替,使探明可采储量有明显提高,我国未来近中期有可能出现先石油、后天然气不能稳产,甚至较快速下降的风险。依据“双碳”指标约束下能源需求及其构成预测成果,分析到21世纪中期的油气需求数量及其在能源构成中占比。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起过渡和桥梁作用,是非化石能源的最佳伙伴。为此,必须加强油气勘探,对新区新领域实施第三次战略展开。
    科技管理
    运用目标成本法精细管控油气井项目投资研究与实践
    司光 刘文涛 丁丹红 张云怡 蒋雪梅 袁春花 姬文贞
    2021, 40(5): 34-42.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5.005
    摘要 ( )   PDF(2185KB) ( )  
    为了控制油气井投资、降低成本,提高勘探开发效益,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以市场经济原理为指导,引入目标成本法和价值分析原理,探索油气井项目投资全过程控制方法,构建了“6+4”运行模式。该投资控制体系涵盖项目决策、设计、招标、施工及竣工全流程,包括目标成本的制定、优化、分解、实施、控制、分析考核6个环节,涉及市场、总承包、预警、激励4个配套保障机制,以及相应信息保障措施,以效益为导向,用经济指标引导约束技术指标,实现全过程各环节精细化管控,为油气项目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取得的成效主要包括:为公司投资控制提供依据,应用于公司重点项目投资审查中,投资审减率超10%;推动公司造价大数据建设,其中钻井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块已在塔里木油田、西南油气田等风险井投资估算管理中全面普及应用;促进了西南长宁页岩气稳产方案优化,为低油价形势下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有效动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企业标志性科研仪器设备利用与评价研究
    范向红 牛立全 江怀友 付晓晴 李析 董华
    2021, 40(5): 43-47.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5.006
    摘要 ( )   PDF(2073KB) ( )  
    科研仪器设备的作用发挥和利用效率受到国家和业界高度重视,国家部委、地方政府、高校及企业都对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利用、评价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参照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要求,统计分析了中国石油的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两类科研条件平台拥有的科研仪器设备利用情况,提出了标志性科研仪器设备应符合企业特点,满足专有、价值高、水平先进、特色试验和试验功能等方面需求;重点针对215台(套)标志性科研仪器设备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并开展试评价;结合企业标志性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科研仪器设备在购置、使用、共享、运行费用支持等方面的建议,为公司科技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国际油服公司海外科技机构建设与管理
    肖锋 付懿 袁磊 张运东
    2021, 40(5): 48-54.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5.007
    摘要 ( )   PDF(1974KB) ( )  
    中国石油作为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之一,在全集团开展对标管理工作,要求瞄准世界一流企业,寻找差距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优化设计了一套对标指标体系,选取国内外3家知名科研机构开展全面对标,深入分析在自主创新能力、成果创效能力、科技人才激励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原因,综合研判发展趋势,制定改进措施。具体包括: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全面增强创新创效能力;加快新业务培育和成果转化,稳步提升业务增长能力;持续推进提质增效,不断提高企业运营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增强发展活力;持续开展对标管理提升行动,巩固和增强对标管理成效。通过开展对标管理研究及实践,完善了管理运行机制,提升了管理效率,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成果创效。
    技术前沿
    光纤传感推动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智能创新发展
    苟量 张少华 余刚 王熙明 安树杰 吴俊军 陈沅忠
    2021, 40(5): 55-64.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5.008
    摘要 ( )   PDF(5995KB) ( )  
    针对油气藏评价、油气田开发与油气藏生产阶段提出的如何发现残余油和剩余油,如何提高采收率等问题,应用大规模布设的分布式传感光纤,采集井中地震数据,实时收集油气藏储层参数与油气井动态生产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实现油气藏智能描述、模拟和监测,来优化调整油气藏的开发方案和发现剩余油气资源,最终达到提高油气藏采收率的终极目标。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的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将能够直接感知油气藏储层和油气生产井下声波、温度、压力、应变、流体类型等参数的铠装传感光缆布设到沿井孔或油气藏储层内水平井中,实现对整个油气藏的智能描述和监测。近几年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主导创新发展了基于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技术的uDAS?地震仪及其配套的井中地震数据采集装备,大力推动光纤井中地震技术、光纤井中—地面联合立体勘探技术、水力压裂光纤微地震及精准储层改造工程监测技术、光纤井下长期动态监测技术在国内大部分油田的规模化推广应用,促进并引领了油藏地球物理光纤智能技术的跨越式创新发展。
    油气井筒工程数据平台技术进展及数据深度应用思考
    胡贵 崔明月 陶冶 黄雪琴 张国辉 石李保
    2021, 40(5): 65-72.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5.009
    摘要 ( )   PDF(2057KB) ( )  
    随着油气井筒工程技术高效能化、可探视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趋势发展,目前油气井筒工程数据已形成规模,但数据深度应用仍需开展工作。油气井筒工程数据应用分为搜采集中、呈现描述、分析应用、智能化深度应用4个层次;工程数据深入应用还面临着井筒数据库建设发展不平衡、数据深度共享难、数据应用存在壁垒等挑战,分析了工程数据深度应用六大技术需求,即数据统一管控、数据深度共享、工程专业功能集成、工程知识智能化、工程快速评价/设计/诊断/决策技术、开放式架构数据深度应用平台方面的需求。建议开展工程数据深度应用技术与软件平台研发,建立数据深度共享机制,加快自动化数字化作业进程,加快数字化转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案例研究
    石油企业内部矿权流转区块高效勘探开发创新实践
    蒋焕欢 张洁 杜婕妤 韩冰 袁国辉 谢波 王涛 于越 卢锴
    2021, 40(5): 73-78.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5.010
    摘要 ( )   PDF(2131KB) ( )  
    为了深化国家油气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执行国家矿权管理最低勘探投入等政策的相关要求,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实施矿权内部流转。华北油田巴彦河套盆地为了增储上产,在矿权流转区块探索“油公司”管理模式,采取扁平化的组织架构、“1+N”的用工方式、市场化的精益激励机制;建立矿权流转区块市场化运行机制,统筹内部模拟市场,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推行“技术+服务”研发机制、开放共享战略合作模式。通过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生产经营市场化,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配套保障措施,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矿权流转区块经营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巴彦河套盆地勘探开发成果丰硕,2019年落实亿吨级预测储量,2020年采油单位操作成本预算指标比上年下降50%以上,为中国石油矿权流转区块高效勘探开发打造了示范样本。
    贝克休斯远程作业发展历程及启示
    闫娜 李庆
    2021, 40(5): 79-84.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5.011
    摘要 ( )   PDF(1820KB) ( )  
    贝克休斯公司远程作业经历了论证技术可行性、探索商业运营模式、实现规模经济,到移动化自动化等主要发展阶段,逐渐探索出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贝克休斯在作业方式调整中,注重流程调整的前期规划,关注作业方式变化中人的因素,推动远程技术的研发应用。我国油服公司的远程作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面临着覆盖率不高、数据采集自动化程度低、支撑决策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可借鉴贝克休斯的经验,强化数字化发展理念,提升转型执行能力;完善远程中心设计,明确各级远程中心职责;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实现石油工程作业闭环自动控制;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远程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