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0年, 第2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策划
    发展战略
    专家论坛
    技术创新
    科技管理
    环球石油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英文摘要
    2010, 29(1): 0-0. 
    摘要 ( )  
    专题策划
    石油企业软实力之一:战略制胜力
    郝鸿毅
    2010, 29(1): 2-4.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0.01.001
    摘要 ( )   PDF(4240KB) ( )  
    战略是石油企业发展的方向与航标。石油企业在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后,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组织实施。石油企业必须从完善战略管理体系、加大战略管控力度和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三个方面保持和提升战略制胜力。
    石油企业软实力之二:科技创新力
    于春林
    2010, 29(1): 5-7.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0.01.002
    摘要 ( )   PDF(1774KB) (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笔者从石油企业科技创新的三大背景出发,总结归纳了科技创新力的基本内涵和四个核心要素,提出了跨国石油公司科技创新的基本经验及增强石油企业科技创新力的六项主要措施。
    石油企业软实力之三:决策支持力
    郭恩静
    2010, 29(1): 8-10.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0.01.003
    摘要 ( )   PDF(1879KB) ( )  
    决策支持部门在企业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支持力度的强弱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笔者从九个方面就石油企业如何提高决策支持力提出了具体建议,希望能对实现科学民主决策、全面提升石油企业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所裨益。
    石油企业软实力之四:人才开发力
    王柏苍
    2010, 29(1): 11-13.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0.01.004
    摘要 ( )   PDF(1874KB) ( )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和效益之源。该文从现代人力资源的基本内涵出发,简要分析了石油企业人才开发的现状,对石油企业人才开发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和六条主要建议。
    石油企业软实力之五:风险控制力
    金三林
    2010, 29(1): 14-16.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0.01.005
    摘要 ( )   PDF(1827KB) ( )  
    风险与收益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该文立足于石油企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政治、市场、环境和经营风险,针对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石油企业提高风险控制力、有效应对风险的主要建议。
    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与石油公司的对策
    杨艳, 袁磊, 赵星
    2010, 29(1): 17-23.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0.01.006
    摘要 ( )   PDF(2309KB) ( )  
    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涉及节能减排、能源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公众意识与消费模式转变等多方面重要的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潮流。该文在分析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不同的利益集团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向、趋势以及我国采取的政策措施的同时,还介绍了国际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应对低碳经济的思路、对策和举措,并就中国石油集团如何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了相关建议。
    石油企业应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有所作为
    穆献中, 冯孝刚, 张志强
    2010, 29(1): 24-27.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0.01.007
    摘要 ( )   PDF(1953KB) ( )  
    本文分析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以及能源消费结构和消费效率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等一系列问题;结合石油企业的实际生产发展情况,提出了当前传统油气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并对低碳经济模式下新兴能源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专家论坛
    四川盆地找到大油田的可能性分析
    王毓俊
    2010, 29(1): 28-31.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0.01.008
    摘要 ( )   PDF(1979KB) ( )  
    文章分析了四川盆地勘探现状及石油地质条件,认为川中"地台"具有形成跨越背斜、向斜、斜坡的构造-岩性大油田的可能性;龙门山、大巴山、华蓥山冲断带,则可能找到逆冲断裂遮挡的构造型大油气田。作者认为四川盆地的大油田必将横空出世。
    地层电性质研究与电测井方法进展·之一 油层电性质研究与电法测井解释方法的进展
    欧阳健
    2010, 29(1): 32-39.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0.01.009
    摘要 ( )   PDF(3179KB) ( )  
    文章简要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电测井解释方法,概括介绍了近十年中国石油集团针对低幅度油藏-低电阻油层与前白垩系特低渗透砂岩油层电性质研究及电法测井解释方法的进展,包括中浅层泥质砂岩黏土附加导电、钻井液侵入油、水层双侧向与双感应测井的响应研究、复杂孔隙类型的特低渗透砂岩电性质研究以及各类油藏的测井饱和度-电阻率分布规律研究进展等。这些研究和进展表明近十年中国石油勘探中电测井评价油层(藏)的重要作用。
    技术创新
    微破裂四维影像油藏精细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朱庆忠, 常颜荣, 方国庆, 李洪川
    2010, 29(1): 40-43.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0.01.010
    摘要 ( )   PDF(2003KB) ( )  
    微破裂四维影像油藏精细监测技术属于油藏地球物理范畴,它采用三分量检波器接受微破裂地震波,分析微破裂地震波振幅(即能量)向量属性,研究储层释放能量的大小、持续时间、变化规律、分布范围等要素,进而对油藏注水前缘、剩余油分布、人工裂缝发育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客观地监测和判断。
    地面交联酸携砂压裂工艺技术开发及其发展方向
    吴月先, 李武平, 钟水清, 段明峰, 王强, 张佩波, 李枝林, 钟雨师
    2010, 29(1): 44-47.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0.01.011
    摘要 ( )   PDF(1962KB) ( )  
    常规加砂压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技术局限性,难以满足复杂油气藏储层改造的需求。近几年来,我国地面交联酸开发研究获得进展,开发出几种交联酸体系,其中有两种已经进行了现场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为此,文章介绍了地面交联酸的特性,分析了在泥质砂岩和火山岩储层油藏使用地面交联酸携砂压裂先导试验实例。作者认为这两个实际例子显示出了地面交联酸携砂压裂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适应了复杂油气藏储层改造的地质需求。
    可视化技术在石油行业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周定照, 柳进, 罗强, 黄朝斌, 刘忠军, 文涛
    2010, 29(1): 48-51.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0.01.012
    摘要 ( )   PDF(2036KB) ( )  
    可视化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和开发十分活跃的技术领域,它将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应用于科学计算领域,目前已在各个学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章主要探讨了可视化技术的概念、发展、系统组成及其在石油行业中的应用和前景。
    科技管理
    创新科技管理 促进科技进步 努力实现"152"发展目标
    刘金国, 姚玉强, 黄凤忠, 伯广娟
    2010, 29(1): 52-56.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0.01.013
    摘要 ( )   PDF(1998KB) ( )  
    十一五以来,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乾安采油厂在公司"681"发展目标的引领下,紧紧围绕"152"发展目标,深入贯彻公司"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应用集成、构建体系、依靠人才、支撑发展"的科技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条自主的科技发展之路,为油田高效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原点管理"促动项目管理
    王少飞, 李文宏, 梁鸿军, 张立荣
    2010, 29(1): 57-59.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0.01.014
    摘要 ( )   PDF(1868KB) ( )  
    在以科技为主导并高速发展的变革时期,只要有项目研究存在就必然涉及管理,从而衍生出一系列探索不 尽的管理问题,人们变得不再盲从,深深地懂得了向管理要效益、管理就是效益的理念。这里所涉及的项目管理实际上 也就是项目研究的前瞻和延伸,而"原点管理"模式就是经过了项目直接管理者多年的项目管理工作积淀后,从中所悟 出的点滴启示,相信它将会对项目管理方式、方法的进一步探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中国石油-石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初探
    李志刚, 陈平, 诸林, 彭军, 潘清川, 徐玲惠, 王逊
    2010, 29(1): 60-64.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0.01.015
    摘要 ( )   PDF(2235KB) ( )  
    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石油工业的科技创新成为保证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石油安全的重要手段[1],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既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需要,也是石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目标。该文首先界定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内涵,然后提出了中国石油-石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方案,最后,提出了实施该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环球石油
    俄罗斯油气工业上游合作项目投资环境及潜力分析
    冯方, 许升辉, 许敏
    2010, 29(1): 65-70.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0.01.016
    摘要 ( )   PDF(2399KB) ( )  
    俄罗斯油气资源丰富,其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列世界第七和第一位。随着中俄政治互信程度的不断提高,两国在石油领域的上下游一体化合作共识日益加深。石油和天然气作为战略性资源,俄政府不断强化控制和监督力度,核心目标是国家政治、经济利益最大化。由于西西伯利亚、伏尔加-乌拉尔等中西部老油田采出程度不断提高,俄政府急需寻找新的能源接替区。东西伯利亚地区油气资源规模巨大,但是探明程度很低,随着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工程的竣工,该地区将成为俄罗斯未来油气储产量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东西伯利亚地区紧邻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优势,应成为今后开展上游油气合作项目的重点关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