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9年, 第2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9-12-2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策划
    发展战略
    专家论坛
    技术创新
    科技管理
    环球石油
    成果推介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策划
    企业科技投入产出评价研究
    刘亚旭, 龚小军, 田党宏, 张建军, 张代秀
    2009, 28(6): 1-7.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09.06.001
    摘要 ( )   PDF(2632KB) ( )  
    对科技投入产出进行评价是企业科技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国内外科技投入产出评价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并从科技成果的直接经济效益、企业的整体科技绩效、科技项目的投入产出等方面提出了企业科技投入产出的评价方法。作者还对提高企业的科技投入产出水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影响企业研发投入产出效率的因素分析
    牛立全
    2009, 28(6): 8-9.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09.06.002
    摘要 ( )   PDF(1554KB) ( )  
    本文分析了研发投入要素及各要素转化的过程,提出了研发资金投入的合理性、研发成果转化机制、研发人员激励机制及装备(或设备)开发利用机制是影响企业研发投入产出效率重要因素的见解。这些观点对分析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企业的科技投入与投入的回报
    田党宏
    2009, 28(6): 10-12.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09.06.003
    摘要 ( )   PDF(1823KB) ( )  
    本文分析了企业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认为企业科技产出可以分为知识性产出和效益性产出两种类型,并据此结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投入项目的性质,提出了建立分类型科技投入回报模式和提高科技投入回报率的相关建议。
    石油企业R&D投入影响因素的研究
    蔡建华, 袁磊, 杨虹
    2009, 28(6): 13-18.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09.06.004
    摘要 ( )   PDF(2275KB) ( )  
    R&D活动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保持生存和活力的必要保障;R&D的投入是企业R&D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影响企业R&D投入的因素涉及产业、宏观政策、企业战略、企业规模、企业财务状况以及技术能力等多个方面。本文依据企业边界理论,对此进行了归类和整理,并对石油企业R&D投入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发展战略
    全球油气产量趋势分析与预测
    张凤莲, 李朝霞, 陈焕杰
    2009, 28(6): 19-22.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09.06.005
    摘要 ( )   PDF(1957KB) ( )  
    本文依据英国石油公司(BP)世界能源资料库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全球及各地区石油、天然气产量的变化规律,并根据其产量历史,以国家为基本单元,按国家-大区-全球层次应用Hubbert模型对全球石油、天然气产量进行了趋势预测。研究预测结果表明,全球石油高峰期产量为299×108bbl,高峰期为2012年;天然气峰值产量为101×1012ft3/a,高峰期为2019年。
    生物柴油技术中国专利分析
    赵星, 由杰, 张运东, 李春新
    2009, 28(6): 23-25.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09.06.006
    摘要 ( )   PDF(1727KB) ( )  
    生物柴油领域公开的中国发明专利数据统计表明,目前该领域的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C10G3/00领域,国外公司尚未在我国生物柴油领域进行大量的专利布局,专利申请人大部分为高校和研究院所,我国尚未形成具有明显技术主导地位的企业或研发机构。
    专家论坛
    新能源热的“冷”思考
    张抗
    2009, 28(6): 26-30.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09.06.007
    摘要 ( )   PDF(2148KB) ( )  
    本文作者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对当前的热门话题——新能源和环境问题进行了思考。对基础能源是否真的面临枯竭,碳排放是否是气温升高的唯一因素,新能源对环境有没有负面影响等问题提出了质疑;在发展新能源的问题上,作者认为,政府补贴的作用是有限的,大规模发展新能源的关键在于其市场竞争力。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实际上是强调发展新能源要坚持科学发展,希望人们能更理性地看待新能源问题。
    技术创新
    录井技术创新探讨
    刘志刚
    2009, 28(6): 31-35.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09.06.008
    摘要 ( )   PDF(2262KB) ( )  
    本文分析了录井技术发展"硬技术先进、软技术滞后"的现状;从油气勘探开发对录井技术的需求、相关行业技术发展的促进、数字化油田建设的推动、录井技术自身的条件、实力等方面概述了录井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引进消化、多技术集成、资源共享等录井技术创新策略;提出了改造传统技术、开发智能化、可视化解释评价技术、高精度定量检测技术等录井技术创新的一些具体目标。
    实施绿色钻井的有关问题
    王建华
    2009, 28(6): 36-38.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09.06.009
    摘要 ( )   PDF(1806KB) ( )  
    钻井工程是油气勘探开发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野外作业工程,在现今社会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业界提出了一个绿色钻井的新概念并希望加以推行。本文针对推行绿色钻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强化企业责任,论证了绿色钻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推行绿色钻井的示范作法。作者认为完善政策、建立机制、制定规范、培训示范将会推进绿色钻井工作取得进展并见到实效。
    稠油开发的主导替代技术研究
    王学忠
    2009, 28(6): 39-42.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09.06.010
    摘要 ( )   PDF(2263KB) ( )  
    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大,以燃烧原油产生蒸汽来实现稠油热采的开发方式亟须转变。降低稠油开发成本、提高最终采收率是油田开发工作者长期面临的课题。本文作者认为,稠油在井底转化为稀油不仅是必要的,并且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目前"转化"的方法很多,如何以新的思路,找到合适的开发主导替代技术是应该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就稠油开发技术有效性而言,加热降黏、降黏剂乳化降黏和微生物降黏均可行;但就应用简便性而言,降黏剂乳化降黏和微生物降黏较好;就发展前景看,地热降黏(特别是干热岩驱油)和井底"炼油"有较大发展潜力,极有可能形成重大原始创新技术,开拓世界稠油开发新纪元。如果利用地热资源自动实现油层整体加热,而不局限于油井附近,将会极大地促进稠油开发。
    稠油热采水平井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阮林华, 王连生, 吴军, 芦学惠
    2009, 28(6): 43-46.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09.06.011
    摘要 ( )   PDF(2185KB) ( )  
    根据热采稠油水平井生产测试要求,研制了连续钢铠式电缆测试技术和利用抽油杆输送测试仪测试技术,实现了稠油水平井在注汽期、焖井期、生产期等阶段的温度全井段测量,保护了地层原有温度场,为油井生产、配注措施的实施提供了指导依据。这两项测试技术为水平井推广应用提供了测试和分析手段,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科技管理
    浅议科技政策与制度建设
    赵明
    2009, 28(6): 47-50.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09.06.012
    摘要 ( )   PDF(1885KB) ( )  
    本文介绍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股份公司科技政策与规章制度建设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的原则和基本框架,并就加强科技政策研究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油田开发抗风险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谭河清, 李国然, 顾永强, 孙海红
    2009, 28(6): 51-60.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09.06.013
    摘要 ( )   PDF(2938KB) ( )  
    孤东采油厂针对油田地下资源丰度逐年变差、油井措施投入的风险性增加、产量结构不合理、低效和无效产量比重偏高等油田开发实际情况,探索实施了"油田开发抗风险管理"的方法,使油水井单井措施风险率大幅度下降,油田开发实现了良性循环,为采油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油田基层单位科技管理的实践与认识
    邓卫东
    2009, 28(6): 55-59.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09.06.014
    摘要 ( )   PDF(2179KB) ( )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技术进步对肩负油气生产主要任务的采油厂来说,其意义至关重要。江汉采油厂紧密结合生产管理实际,加强了科技管理,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了企业科技进步,在油田开发生产方面见到了良好的效果。文章认为,推动技术进步是油田基层单位——采油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环球石油
    国际新兴能源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评析
    穆献中
    2009, 28(6): 60-64.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09.06.015
    摘要 ( )   PDF(2137KB) ( )  
    新兴能源产业立法和配套政策体系是新兴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规范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和市场化的最有效手段。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加大了新兴能源产业发展的立法研究,并为新兴能源产业量身裁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体系。本文对新兴可再生能源的上网电价优惠制、使用配额制、资金补贴政策、净计量政策、交易证书以及其他政策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从中找出一些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并对研究制订促进我国新兴能源产业发展的法律建设提出一些看法。
    成果推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8年自主创新重要产品目录系列介绍(之五·炼化领域)高分子量抗盐聚丙烯酰胺
    李胜
    2009, 28(6): 65-65. 
    摘要 ( )   PDF(1652KB) ( )  
    聚丙烯酰胺驱油作为油田一项重要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方法,在三次采油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为了满足大庆油田三次采油的需求,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开发研制了高分子量抗盐聚丙烯酰胺,该产品可以用污水配制且配制效果优于清水,它不仅解决了油田污水排放的一个重大问题,而且还为油田节约了注聚成本。
    催化裂化催化剂
    钱勇
    2009, 28(6): 66-66. 
    摘要 ( )   PDF(1559KB) ( )  
    2000年以来,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与石油化工研究院围绕国内清洁汽油生产、劣质重油加工以及多产低碳烯烃等技术领域,相继开发成功了LBO系列降烯烃催化剂、LIP系列多产异构烷烃催化剂、LCC系列多产丙烯催化剂以及LB系列原位晶化型重油高效转化催化剂等多项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了我国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技术进步,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LBO系列降烯烃催化剂。
    稀土顺丁橡胶
    王中平
    2009, 28(6): 67-67. 
    摘要 ( )   PDF(1653KB) ( )  
    现代汽车向舒适、安全和节能方向发展,各大公司都在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的汽车轮胎橡胶。稀土顺丁橡胶是以稀土钕为主催化剂、丁二烯为单体、己烷为溶剂,采用绝热聚合方法得到无规的高顺式聚丁二烯,具有链结构规整度高、线性好、自黏性好等特点,是性能最好的顺丁橡胶品种,符合对安全性、牵引性、滚动性、耐用性等有更高要求的现代子午线轮胎的用胶要求。
    乙丙橡胶
    王淑娟
    2009, 28(6): 68-68. 
    摘要 ( )   PDF(1657KB) ( )  
    2002年世界乙丙橡胶消费量约为147×104t,其中约有6.8%用于润滑油黏度指数改进剂。我国润滑油稠化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但由于当时乙丙橡胶全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经增稠处理的润滑油不足1%。
    RHY4208齿轮油复合剂
    韩扬
    2009, 28(6): 69-69. 
    摘要 ( )   PDF(1687KB) ( )  
    RHY4208齿轮油复合剂适用于不同类型基础油,可调制不同级别的车辆齿轮油和工业齿轮油,是国内市场销售的通用性最强的齿轮油复合剂。获得中国发明专利3件,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件。
    特大功率烟气轮机
    马英
    2009, 28(6): 70-70. 
    摘要 ( )   PDF(1623KB) ( )  
    催化裂化装置是炼油厂最重要的生产装置之一,主要是对重油深度加工,获得更多的轻质油,提高原油综合利用率,提升炼油整体效益。催化裂化装置再生烟气中含有巨大的能量,300×104t的装置如果利用烟气轮机能量回收技术,每年可以获得9000万元左右的经济效益。
    大型压力容器燃气整体热处理装置
    谢斌
    2009, 28(6): 71-71. 
    摘要 ( )   PDF(1715KB) ( )  
    这里所说的"大型压力容器",是指因设备重量大或运输道路限制,需在现场制造(组焊)完成的压力容器。随着石化工业的发展,各种化工钢制塔、容器呈越来越大型化的趋势,如丙烯腈反应器的直径近9m,高度达30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