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柳荣伟,陈侠玲,周宁.稠油降黏技术及降黏机理研究进展[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8,9(4):20-25.
[2] 王旭.辽河油区稠油开采技术及下步技术攻关方向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4):484-490.
[3] 赵法军,刘喜林,刘永建.稠油井下改质降黏技术原理与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81-115.
[4] 刘振武.石油科技进展综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31-38.
[5] 程海鹰,王修林,徐登霆,等.内源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1):91-94,110.
[6] 王学忠,王建勇.利用地热资源进行热水驱油的技术研究[J].中国地质,2009,36(4):885-891.
[7] 王学忠,曾流芳.孤东油田挖潜剩余油实用技术应用效果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4):467-475.
[8] 袁士义.加快自主创新推进科技进步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J].石油科技论坛,2009,(4):1-6.
[9] 陈志勇,李启明,夏斌.川东北地区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机理及成藏效应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5):743-749.
[10] 刘永建,钟立国,范洪富.稠油的水热裂解反应及其降黏机理[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2,26(3):95-98.
[11] 李虞庚,蒋其垲,杨伍林.干热岩地热能及其开发利用问题[J].地热能,2007,(5):3-12.
[12] 王学忠.太阳能辅助采油技术及其可行性[J].中外能源,2009,14(1):103-106.
[13] 王学忠,曾流芳.孤东油田挖潜剩余油实用技术应用效果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4):467-475.
[14] 牟书令.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182,335,372.
[15] 唐锡仁,杨文衡.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15,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