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2-28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发展战略
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30 年成效与经验
何文渊, 李志, 汪望泉, 张兴阳, 庞文珠, 李富恒, 王仁冲, 温志新, 杨紫, 康海亮, 屈珺雅
2025, 44(1): 1-8. 摘要 ( )   PDF(3176KB) ( )  
回顾30年来,中国石油加大“走出去”步伐,稳健推进自主勘探战略,持续加大勘探力度,保持较高投资水平,在非洲、中亚、美洲等合作区取得系列重大突破与重大发现,实现了油气储量快速增长,形成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1×108t规模。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勘探成功经验:坚持项目获取,夯实发展根基;坚持自主勘探,降低发现成本;探索风险领域,加强过程监管;坚持效益中心,保障高效勘探;优化资产组合,提升投资回报;创新形成以“小前方大后方、小投资大发现、小团队大协同、小股东大收益”为核心的“四小四大”模式,实现科学决策。综合分析认为,未来我国油公司“走出去”重点拓展方向为“一核两环”(中国周边、非洲—中东地区和美洲地区),立足全球富油气盆地和前沿勘探领域,优先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及现有项目周边,持续加大全球资源开拓力度,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探索CCUS-EGR进攻性提高采收率新技术    拓展天然气藏储碳新领域
廖广志, 何新兴, 位云生, 王高峰, 方建龙, 崔永平, 郑达, 胡占群, 沙秋, 郭建林, 闫海军, 文绍牧, 吴正
2025, 44(1): 9-16. 摘要 ( )   PDF(2576KB) ( )  
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巨大,但其长期规模稳产面临复杂气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不明等系列挑战。补充气藏能量、优势吸附置换、连续对流排驱和重力分异作用是CO2驱提高气藏采收率的主要机理;开展CCUS-EGR(碳捕集、驱气利用与埋存)工作对于烃类气的最大化采出、深部储气地质空间的利用和规模碳减排意义重大。碳中和背景下,CCUS-EGR技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经过近20年CCUS-EOR技术攻关研究,碳捕集、CO2驱注采、CO2驱流体集输与处理、长距离CO2管道建设等关键性硬工程技术已经成熟配套,为成功开展全流程CCUS-EGR重大开发试验提供了必要技术条件;当前,CCUS-EGR技术研究核心任务是检验CO2驱气实际技术效果,认识CO2驱气开发规律,建立普适性CO2驱气藏工程方法。为突破中国石油CCUS-EGR 技术,建议针对具有较好碳封存条件的特殊岩性气藏、致密砂岩气藏、火山岩气藏、页岩气藏和煤岩气藏,开展多类型气藏CCUS-EGR 重大开发试验,形成CO2驱进攻性提高气藏采收率与储碳科学理论与技术;其中,检验烟气组分协同驱替效果和验证扩大CO2驱气波及体积技术是两大试验内容,建立完善CO2驱见气时间预报方法、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值等关键生产指标计算方法和CCUSEGR碳减排量核算方法是重点研究内容。
以天然气为核心的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模式研究
池立勋,王雅菲,郝迎鹏,王腾,杨坤,施悦雯
2025, 44(1): 17-25. 摘要 ( )   PDF(5538KB) ( )  
能源系统变革与转型大背景下,综合能源服务的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我国综合能源服务行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以天然气为核心的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尚未实现可复制的商业化模式。文章梳理了国内外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历程,目前国内外综合能源服务模式主要以电为核心,涉及天然气利用的商业模式相对较少。从政策层面和运营层面总结我国综合能源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综合能源服务市场形成的3个阶段和商业模式发展的4个阶段。在“以电切入”“以气切入”等各类企业综合能源应用基础上,提出以天然气为核心的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模式的内涵,具体应用模式涵盖基础节能服务、清洁能源开发与供应、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低碳增值服务。并以某地区数据中心为算例,分析探讨了综合能源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全面开放油气矿业权市场的管理与建议
刘娅昭,胡燕,许华明,田雨露,丛海月
2025, 44(1): 26-31. 摘要 ( )   PDF(2627KB) ( )  
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油气市场改革总体目标是构建开放有活力且有序竞争的油气市场,加快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当前,低门槛全面开放的油气勘查开采市场,虽有利于各种资本积极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但也出现“占而不投”等现象。文章研究对比了伊拉克、巴西等国家在勘探开发资质管理中准入管理、监督管理和延续管理的具体措施;分析了近年国内矿业权改革相关政策实施及勘探开发资质管理现状,当前存在的管理问题主要是对技术水平与经验重视不够,对财务状况评估不够严谨,监督和延续管理不够完善,油气矿业权监管能力较弱。在我国全面开放矿业权市场背景下,加强油气市场管理的对策包括完善资质审查标准、加强动态监管力度、建立矿业权延续管理制度和增强信息透明度等。
国际大石油公司勘探区块获取与资产收并购特点及启示
李浩武,李勇,王建君,曹庆超,张宁宁
2025, 44(1): 32-42. 摘要 ( )   PDF(2760KB) ( )  
国际七大油公司作为全球油气行业翘楚,其勘探区块获取和资产收并购以效益为导向,代表了业内对国际地缘政治、行业走势和热点领域的判断。系统分析2000年以来七大油公司勘探区块获取、资产收并购与出售的特点及做法,总体展现出4个特点:(1)持续大面积获取勘探区块,夯实可持续发展资源基础。(2)高油价适当放缓获取节奏,低油价提升获取面积全球占比。(3)逆油价趋势收并购。低油价主攻公司并购,数量少金额高;高油价聚焦资产收购,数量多花费少。(4)顺油价趋势的出售。低油价惜售,转让项目数量少规模小;高油价大卖,出售项目数量多单价高。国内三大油公司2014年以前勘探区块获取力度较大,收并购活动较为活跃,2015年之后区块获取急剧减少,收并购活动基本停滞,后续发展基础不够牢靠。有3点启示可供中国油公司拓展海外上游业务借鉴:(1)做好规划,保持定力,持续加强勘探区块获取;(2)固本强基,加强储备,持续加强商务能力建设;(3)超前筛选,拓展来源,持续加强新项目目标池建设。
专家观点
大力发展旋转导向钻井    促进非常规油气革命
秦永和, 杨建永, 房平亮, 周波
2025, 44(1): 43-50. 摘要 ( )   PDF(5228KB) ( )  
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在国外水平井施工中规模应用,已成为非常规油气钻井必需装备,促进了美国非常规油气革命,改变了世界能源格局。当前,国内水平井施工应用比例较小,滑动导向钻井技术仍占据主体地位,非常规油气藏开发总体上产速度较慢、单井产量较低、经济效益较差。国外旋转导向技术系统发展迅速,智能导向技术已发展到“高温、高造斜率、多参数、智能化”新一代产品。对比分析国内外非常规油气钻完井技术应用进展和差距,建议加强智能旋转导向钻井闭环控制、随钻测量数据传输等基础研究,强化旋转导向工具偏置方式、测量控制方式、井下动力源驱动方式等攻关,加快推进旋转导向技术迭代升级和推广应用,促进我国非常规油气革命。
我国煤岩气效益开发的对策与思考
刘斌
2025, 44(1): 51-62. 摘要 ( )   PDF(2938KB) ( )  
煤岩气规模效益开发不仅是非常规天然气关注的重大技术课题,也是极具挑战性的生产经营难题。基于国内外深层煤层气开采状况,对国内深层煤层气开发示范项目进行了系统剖析,得出效益开发技术进步是主导、管理创新是手段、政策扶持是助力的3点启示;从地质、技术、经济3个维度分析制约煤岩气效益开发的主要因素,指出煤岩气藏地质条件复杂推升开发成本、现行开采技术具有一定局限性、开采成本居高不下是效益开发面临的瓶颈难题;从技术进步、成本管控、政策扶持、管理提升、合资合作5个方面,提出实现煤岩气效益开发的16项应对策略,推动煤岩气产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管理
以PMO为核心的重大科技专项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徐凤银, 鹿倩
2025, 44(1): 63-70. 摘要 ( )   PDF(2801KB) ( )  
层级复杂的项目群管理一直是项目管理难点。为解决科技项目攻关成效不高、科研基础不扎实、技术人员积极性不高等难题,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提出“五主”科技创新理念,建立了以项目管理办公室(PMO)为核心的重大科技专项管理体系。从各创新管理要素入手,贯通国家、集团公司和公司的科技管理政策与相关要求,明确PMO 职责及其日常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制定项目实施路线图、设置过程评分标准、建立智能化科技管理平台、加强预算管理、构建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系等系列举措,实现项目过程的动态智能管理。重大科技专项管理体系驱动科技创新,公司牵头承担的各级项目取得了一批核心技术成果,企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升,建成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平台,引领非常规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
地震资料处理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数智化平台建设
罗文山,公亭,常德双,顾小弟,王兆磊,张桂军,霍禹,马韧
2025, 44(1): 71-78. 摘要 ( )   PDF(2857KB) ( )  
为适应复杂油气藏、高精度成像、高效勘探的新需求,针对目前地震资料处理业务技术发展快、业务需求多、海量多维多源异质异构数据把控难等挑战,东方物探引入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程序,以新一代地震成像技术应用为基础,以全流程质量监控为切入点,创建了一套完整的涵盖生产、经营、资源、人事等业务的地震资料处理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并完成了监督、管理、控制一体数智化平台建设,实现地震资料处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监控、项目管理及全成本控制,提升项目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同时,保障了处理业务的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了国内各大油田复杂油气藏勘探的持续突破,为公司未来发展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石油工程产品成熟度评价方法研究与创新实践
张亢,张家丽,张玉荣,王立双
2025, 44(1): 79-85. 摘要 ( )   PDF(2618KB) ( )  
石油工程产品研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仍是目前行业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国内石油工程行业尚未制定产品成熟度相关标准,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通过搭建技术研发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建立了石油工程创新产品成熟度定级评价方法,提出了4类石油工程产品成熟度的等级定义,将产品成熟度分为9 个等级,并对石油工程创新产品开展成熟度评价应用工作,验证产品成熟度理论和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实现科研成果的产品化和有形化的过程控制,优化了研发流程,为石油行业产品成熟度定级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技术前沿
陆上地震仪器技术研发现状及管理对策
夏颖,甘志强,朱萍
2025, 44(1): 86-92. 摘要 ( )   PDF(2749KB) ( )  
地震仪器是实现地震勘探的关键装备,其性能和精度会影响勘探的准确性、可靠性,设计技术门槛相对较高。通过分析对比陆上地震仪器主流产品及研发制造资源现状,对陆上节点仪器的站体功耗、地震信号响应及采集能力、海量设备管理、质量控制、智能作业等提出了更高的技术需求,总体将向着小型化、智能化、数字化和布设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地震仪器技术创新,对技术发展、研发组织管理提出建议:明确技术差距,强化核心技术攻关,组织优势技术团队解决工作功耗、技术性能等难题;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地震仪器技术协同创新机制,联合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整合研发力量,建立一体化研发平台,明确研发内容、生产制造工艺和分工;坚持高起点自主研发,不断强化优势技术;建立科学客观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推动独立性检测,满足物探项目对数据质量控制的需求等。
案例研究
油田源网荷储一体化技术研究及用能结构转型实践
罗敏,刘美容,张国良,周颖,彭海军,李静,罗俊成
2025, 44(1): 93-99. 摘要 ( )   PDF(2913KB) ( )  
为了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各油田积极探索用能结构转型。源网荷储一体化技术通过集合并优化电源、电网、负荷和储能等环节,有助于实现用能结构转型和双碳目标。基于此技术,塔里木、玉门、吐哈等油田通过开发绿色电力、完善电网、优化负荷、配套储能等措施,逐步完善源网荷储一体化体系,成功推进油田用能结构转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我国油田用能结构转型的关键需要合理规划和配置源、网、荷、储资源,加快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健康协调发展。建议国家、地方政府和油田层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健全市场机制、协调整合资源、加强技术革新等途径,降低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投资和运行成本,进而构建并优化油田源网荷储一体化用能体系,实现我国油田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网络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