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4-30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
中国石油加强基础研究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思考与建议
江同文
2024, 43(2): 1-7. 摘要 ( )   PDF(3953KB) ( )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其深度和广度决定着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加强基础研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石油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始终坚持事业发展科技先行,把科技创新放到“国之大者”中去思考、谋划和推进,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战略布局总体形成,基础研究条件平台体系基本完善,创新合作持续深化,已在超深层天然气、陆相页岩油、深层煤层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但与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和公司高质量发展需求相比,存在基础研究内涵不够清晰、战略方向不够明确、科技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基础研究顶尖人才和团队较少、创新生态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短板,导致公司具有革命性性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缺乏,对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支撑力量不足。建议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明确公司基础研究内涵,完善以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为统领、以国家级基础研究平台为依托、以基础性前瞻性科技项目为抓手、以各类基金为补充、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的基础研究研发体系,致力在公司愿景和未来业务方向上创造新知识、储备新技术,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制约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服务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和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发展战略
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初步思考
张玉清
2024, 43(2): 8-14. 摘要 ( )   PDF(4171KB) ( )  
中国向世界承诺用10年实现碳达峰,再用30年实现碳中和,任务非常艰巨,面临着能源消费量大、能源结构偏煤、碳控排基数大等诸多挑战。为此,必须向纵深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根据各方解读,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归纳为能源结构新、系统形态新、产业体系新、治理体系新、体制机制新、监管方式新“六新”特点。综合考虑新能源体系建设,提出“十个坚持”以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体措施包括: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稳定,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约优先提升能效,多能互补协同融合发展,提升能源产业数智化水平,发展集中式和分布式能源,推动乡村能源革命,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发展综合能源服务产业,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2023年全球能源行业发展特点与未来展望
吴谋远,汪辉,张鹏程,秦紫函
2024, 43(2): 15-21. 摘要 ( )   PDF(2675KB) ( )  
2023年,全球能源行业在调整重塑中渐进式复苏,总体上呈现出能源价格整体回落、能源供需基本平衡和能源转型稳妥推进的3个特征。介绍影响全球能源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全球和中国的能源行业发展特点和展望,提出促进全球能源行业发展的建议。主要观点:(1) 2023年,受地缘政治、气候变化、低碳转型和技术变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球能源行业的发展环境日趋复杂;(2) 经历2022年地缘政治风险冲击,各国对能源安全的重视明显增强,对能源转型的认识更趋于理性;(3) 中国统筹能源安全与转型发展,以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契机,在推动自身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促成全球能源合作和推动全球能源转型。
绿色金融助力中央企业碳达峰行动研究
周仕杰,胡东欧,范炳龙,刘行舟,姜鹏
2024, 43(2): 22-29. 摘要 ( )   PDF(2523KB) (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也是绿色金融支持和服务的重点方向。近年我国绿色金融实现跨越式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逐步形成以绿色信贷为主体,综合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碳金融等共同发展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深入剖析中央企业碳达峰行动在资金供给、保险保障、技术孵化、碳资产管理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分析了国网英大、中航产融、招商金控等央企金融控股公司的典型案例。建议综合运用多元金融服务工具、加大产品服务开发力度、健全绿色金融支持体系等对策,助力中央企业碳达峰行动。
国际能源化工公司生物化工业务发展策略分析
雪晶,鲜楠莹,付凯妹,侯雨璇
2024, 43(2): 30-38. 摘要 ( )   PDF(2965KB) ( )  
生物化工通常以生物质为原料,或采用相对温和的生物发酵过程,具有典型的绿色特征,已成为“净零碳”目标下国际能源化工公司战略布局的重点之一。巴斯夫、道达尔能源、杜邦、埃克森美孚4 家公司生物化工业务入局较早,且非常重视技术创新,结合自身优势各有侧重地部署新业务。巴斯夫推出生物质平衡方案,重视关键中间体的生物替代,围绕工业生物技术超前布局;道达尔能源以生物燃料为切入点,上下游统筹布局,不断强化产品优势;杜邦公司敏锐捕捉市场机遇,持续追求差异化竞争优势;埃克森美孚坚持油品业务主线,适时调整生物燃料布局重点,保持技术的领先性。我国企业可借鉴国际主要能源化工公司的发展模式及经验,结合公司业务定位,加速科技创新向产业应用转变。
专家观点
应用成本—效用法评估油气矿业权价值的探索与实践
董月霞,李丰,葛质斌,吴素娟
2024, 43(2): 39-45. 摘要 ( )   PDF(2750KB) ( )  
成本途径是国际上通行的矿业权价值评估途径之一,评估对象多为勘探程度较低的探矿权。文章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应用市场途径和收益途径评估油气矿业权价值存在的局限性,明确了进一步完善油气矿业权价值评估成本途径的必要性。以我国《矿业权评估准则》为基础,结合现阶段油气矿业权转让(交易) 市场的特点,提出油气矿业权成本—效用法评估模型。该方法考虑了矿业权区块内有效勘查工作量的重置成本,以及矿业权取得和持有成本、矿业权交易收益。实例试算表明,成本—效用法不仅适用于投入工作量小、工作程度低、尚未估算油气探明储量的探矿权区块的价值评估,同样也适用于特殊情况下已估算探明储量的采矿权价值评估。
我国陆相页岩油效益开发对策与思考
刘斌
2024, 43(2): 46-57. 摘要 ( )   PDF(2867KB) ( )  
近年来,我国页岩油勘探开发不断取得新进展,正在成为原油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资源。面对页岩油勘探开发“前期投入高、技术难度高、开采成本高”三大特点,美国依托科技进步、市场体系和政府监管的创新与突破实现页岩油商业化开发的经验,对推动我国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针对我国陆相沉积特点,剖析了制约陆相页岩油效益开发的“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埋深、核心技术、管理方式、规范标准”五大因素,揭示了陆相页岩油富集理论和配套的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在推广应用中面临的适应性和经济性挑战,从技术进步、精益管理、政策扶持三方面,提出了加大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关键技术针对性攻关、探索效益建产模式、深化地质—工程—经济一体化、加强投资管理和过程管理、推进数字化转型和项目管理、重视页岩油开发利用的附加值、建立政策支撑体系和融资保障体系等提升页岩油开发效益的11 项应对策略。通过构建具有陆相页岩油特色的效益开发模式,推动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
科技管理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管理机制优化策略
许晓明,傅国友,李辉,王志敏,裘智超,唐雷,张涛
2024, 43(2): 58-62. 摘要 ( )   PDF(4432KB) ( )  
中国石油为支持基础研究、加强科技创新,1993年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主要面向高等院校和各大科研院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构建开放的科技创新生态。经过30年发展,资助经费超3亿元,已成为高校和中国石油共同提升基础研究能力的创新平台。近年来,中国石油加快推进基础研究工作,进一步健全基金资助体系,对科技创新基金进行科研管理范式变革显得更为迫切。面对新时代学科发展需要、国家对国企开展基础研究的新要求、科研管理信息化发展等趋势与挑战,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稳步推进“明确项目资助导向、完善项目资助体系、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三大核心改革任务,从指南体系、资助形式、人才团队建设、成果转化应用方面,探索创新发展的管理新机制。同时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科技创新基金系统,实现项目全流程管理,进一步促进了科研管理新机制与信息化的融合。
科研院所价值创造对标研究与实践
丁皓,卢攀辉,赵新伟,刘亚旭
2024, 43(2): 63-69. 摘要 ( )   PDF(2556KB) ( )  
价值创造行动是国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手段,也是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在对标管理实践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标杆企业,优化设计价值创造指标体系,构建对标数据库,涉及三层级架构、40项指标。通过与标杆企业开展横向对标、研究院近3年指标纵向对标,深入分析查找研究院在科技创新、效率效益、人才队伍建设等重点领域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制定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完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持续提升管理服务效能等一系列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探寻高质量发展最佳管理实践。通过开展对标价值创造行动,完善价值创造体系,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开创建设世界一流研究院新局面。
技术前沿
中国石油新型储能技术进展与前景展望
王晓琦,白盛池,杨瑞,温文,冯进千,班凡生,蒋龙,杨双业,王建川,计东东,王生春,张琳,熊俐慧,余晖迪,柳笛,李轶衡
2024, 43(2): 70-82. 摘要 ( )   PDF(10765KB) ( )  
全球能源领域正在发生巨大变革,传统国际油公司纷纷布局新能源,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储能具有能量存储与灵活调度等功能,在油气田风光发电的电源侧、电力输送的电网侧以及油气行业上中下游的用户侧存在众多应用场景,将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研究梳理了储能行业发展态势及各类先进储能技术的特点与成熟度,探讨了油气行业所需的低成本、高安全、耐宽温、大容量等先进储能技术类型,提出了当前在技术成本、容量和规模、循环寿命和可靠性、地理限制和环境影响、法规和政策支持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在对国际油气与能源公司的储能布局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按小规模(<1MW/1MW·h)、中等规模(1MW/1MW·h~100MW/100MW·h)、大规模(>100MW/100MW·h) 对油气行业储能需求进行分类。“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储能在钛酸锂电池、水系锌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电化学储能技术以及盐穴压缩空气、飞轮储能为主的物理储能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面对储能技术路线多样、迭代迅速和产业链长等特点,油气企业需依托自身需求与特色应用场景以推动储能业务发展。具体建议:发挥储能的纽带作用,加速油气行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发展符合油气行业需求的特色储能技术,快速形成标准体系;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适应油气行业储能技术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发挥储能在未来综合能源系统中的核心作用,支撑油气企业向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
基于专利分析的智慧油气藏数字孪生技术发展态势及建议
光新军,李婧,闫娜,赵汩凡,马广军,张承先,王立双
2024, 43(2): 83-94. 摘要 ( )   PDF(7743KB) ( )  
数字孪生是构建智慧油气藏的核心技术手段,在推动油气产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利用专利计量和专利文本分析方法,分析了智慧油气藏数字孪生技术的专利申请技术体系、申请数量变化、地域分布、主要研发机构、技术研发热点、技术研发模式等。分析结果显示,智慧油气藏数字孪生技术贯穿油气开发全过程,整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全球创新竞争表现为中美之争,中国是最主要的技术目标市场,并以企业为主,梯队特征明显。创新方向已从数据感知向数字孪生体建模转移,不同领域的重点专利技术布局较为集中,专利权人合作深度有限。结合我国智慧油气藏数字孪生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布局“卡脖子”技术重大项目、培育高价值专利、强化海外专利布局、打造集智攻关的创新生态、加强产业面深度融合等建议,以期为我国油气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案例研究
老油田SEC储量精细评估与油气资产精益管理研究
代丽,徐小林,刘振徽,赵丽华,孙海涛,褚江天,李昕航
2024, 43(2): 95-101. 摘要 ( )   PDF(2752KB) ( )  
老油田经过多年开发剩余油潜力有限,为进一步挖掘上产潜力,通常会加大产能建设和增产措施等工作投资力度,而持续投资带来的新增资产会加重油气资产包袱,增加老油田乃至整个油区的完全成本,降低老油田抵御低油价风险能力。为了从根本上提升老油田的资产创效能力,文章以典型老油田A为例,深入剖析内部单元生产差异以及储量资产单元整合评估管理造成油气资产包袱重的问题,开展老油田SEC储量精细评估和油气资产精益管理研究。A油田根据内部开发区生产差异细分储量评估单元后,对新建产能井、老井措施及转变开发方式等工作的定量增储效果进行精细评估,实现效益增储最大化。同时优化匹配储量、资产单元关系,可加速资产的折耗和减值,精准解决A油田资产包袱重的问题,降低完全成本、增大盈利空间,有效增强了老油田抵御低油价风险的能力。
网络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