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4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9-09
    上一期   

    发展战略
    专家观点
    科技管理
    案例研究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发展战略
    应对气候变化一甲子:国际石油公司从共知到共建
    窦立荣 张兴阳 郜峰 闫伟 熊靓 王子健 王曦 彭云 邓希 张可宝
    2022, 41(4): 1-10.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2.04.001
    摘要 ( )   PDF(2103KB) ( )  
    国际石油公司根据全球气候治理形势变化调整应对策略,其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共同认知阶段(1960—1988年),开展油气行业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应对石油危机开发新能源并实施节能措施;共同防御阶段(1989—1997年),依托行业组织影响政府制定政策以维护企业利益,开发低碳技术以应对气候压力;共识趋同阶段(1998—2019年),欧洲石油公司积极推动能源转型,美国石油公司谨慎调整气候策略;共同建设阶段(2020年以来),欧洲石油公司选择激进低碳路径加速转型,美国石油公司则采取保守谨慎的转型策略。综合分析表明,欧美国际石油公司在气候应对策略的选择上存在着公司利润与股东利益、国家战略与政企关系、公共舆论与品牌价值、行业趋同与对外合作4个方面动因。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研究院提升科技创新创效水平的思考及建议
    朱圣珍 聂凡 冒亚明 吴百春
    2022, 41(4): 11-17.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2.04.002
    摘要 ( )   PDF(2022KB) ( )  
    国有企业研究院作为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大力提升自身科技创新创效水平既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重任,也是保持行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以当前全球科技博弈与行业深入融合新形势为切入点,分析了创新与创效间的理想关系,梳理部分国内外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科技创新创效管理中的经验与教训。针对国有企业研究院在创新创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机制体制束缚、创新效果缺乏客观评价、高层次人才缺乏、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协同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从管理模式、激励机制、资金保障、平台搭建、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国有企业研究院“五个做实、五个做活”的改革与建议,关键是要形成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与管理模式,充分激发和调动创新创效活力,提升科技创新创效水平。
    “双碳”背景下我国油气企业绿色转型研究与实践
    吴谋远 康煜 范旭强 李春烁 兰孟彤
    2022, 41(4): 18-24.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2.04.003
    摘要 ( )   PDF(1999KB) ( )  
    在国家“双碳”目标驱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内在需要的引领下,我国油气企业在加大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全面加速绿色低碳转型。油气企业在绿色转型中,具有油田风、光等资源丰富,用能需求大,基础设施较完善,企业实力雄厚等优势,但在核心技术、人才储备、上网指标等方面也面临挑战。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绿色转型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典型做法:一是制定转型目标,从战略层面规划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二是发挥自身优势,有序加快新能源业务布局;三是因地制宜建设新能源业务示范区,中国石油打造出冀东油田、玉门油田、吉林油田、川渝油田四大业务模式;四是结合业务特点,积极探索合资合作、风投基金等新能源发展商业模式。建议我国油气企业加快新能源业务发展,加速推进相关项目建设;国家对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系统谋划,加大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上的支持力度。
    专家观点
    中国油气经济可采储量评价与管理探讨
    王永祥 胡晓春 徐小林 张劲 鞠秀娟 袁自学
    2022, 41(4): 25-33.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2.04.004
    摘要 ( )   PDF(2138KB) ( )  
    油气经济可采储量是油公司的核心资产,深化油气经济可采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对提升储量管理整体水平、推进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及油公司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2005—2020年全国油气探明储量状况,揭示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呈高峰增长,而新增探明经济可采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探明未开发储量规模不断增大,但有效开发难度越来越大等主要问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勘探储量考核指标对经济可采储量重视不够,经济可采储量评估规范未得到有效落实,评价方法存在技术瓶颈,存量累计误差大。为此需要突破经济可采储量分类的核心地位瓶颈,突破经济可采储量评价的技术瓶颈,突破经济可采储量的管理瓶颈。建议:(1)油公司建立适合自身地质条件和生产经营特点的以经济可采储量为核心的分类系统;(2)建立商业油气流标准图版;(3)有机融合各类评价单元;(4)建立类比油气藏序列,加强类比法的应用;(5)简化国家层面的评审;(6)转变国家层面管理职能;(7)建立存量储量年度动态更新制度;(8)建立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与团队合作理念;(9)建立新增探明经济可采储量业绩考核机制;(10)建立油气储量价值评估与管理体系。
    油气田企业推进CCUS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刘斌
    2022, 41(4): 34-42.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2.04.005
    摘要 ( )   PDF(2035KB) ( )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作为CO2减排重要措施之一,已成为油气田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技术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驱油封存角度考虑,我国约有100×108t剩余石油地质储量适于CO2驱油,CO2增产及提高采收率技术是油气开采企业CCUS重要内容。国内CO2-EOR项目的商业运营模式主要有独立运营模式和运营商模式,CCUS全流程成本300~400元/tCO2,其中碳捕集环节成本最高,约占总成本的70%以上。按8%基准收益率测算,当原油价格70美元/bbl时,可基本平衡CCUS驱油封存成本。CCUS技术要实现规模化应用,需应对CO2利用、高成本、高投资三大挑战。综合考虑油气田企业现状,应从攻关全流程CCUS技术、以碳定价推动CCUS、专题研究CCUS减排量核算方法、完善CCUS政策支持体系、鼓励油气田企业发挥技术优势推进CCUS项目5个方面,推进CCUS技术成本下降,夯实商业化应用基础。
    科技管理
    中国石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成效及思考
    范向红 牛立全 李析
    2022, 41(4): 43-49.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2.04.006
    摘要 ( )   PDF(2051KB) ( )  
    中国石油高度重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十一五”以来陆续建成了涵盖主营业务领域的54个企业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并在此基础上申请建成了21个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及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2021年都已通过考评。中国石油已形成并完善优化了包括研究成果水平及贡献、人才与团队、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3项一级指标,重点实验室20项、试验基地17项二级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第二轮运行评估实践,显示评价指标区分度较好,结果相对科学和稳定。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牵头承担了中国石油75%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任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科研攻关、实验/试验方法流程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针对建设运行中存在的平台管理有待加强、依托单位责任落实不到位、实验/试验人员不足、科研仪器设备作用有待加强等问题,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平台布局,强化组织协调、落实各方责任,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实验/试验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加大开放共享、提高科研仪器设备利用效益。
    石油科技成果转化创效激励模式构建及措施建议
    蒲蓉蓉 李蒲 蒲永松 马英恺 杨丹 李晓玲
    2022, 41(4): 50-56.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2.04.007
    摘要 ( )   PDF(2385KB) ( )  
    科技成果转化创效是科技创新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可以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提高项目研究效率和水平,增加科技成果及技术储备。文章梳理了中国石油近年来制定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效奖励相关政策及取得的成效,提出在推进工作中仍存在基于净利润测算的评估体系尚不完善、以数字化建设为依托的成果转化平台尚未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效的配套制度尚需完善等问题。为了激发科技创新创效活力,按照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效能化的原则,强化以项目为核心,构建了一套适合国有企业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效激励模式,包括评估体系、制度体系、平台体系和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3方面措施建议:建立基于全成本核算的成果净收益测算方法,打造多系统数据共享的成果转化管理平台,完善多部门联动的配套管理制度。按照该模式分步推进、不断完善,使国家政策更好地落地。
    吐哈油田科技创新管理提升实践
    刘新球 徐小姣
    2022, 41(4): 57-61.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2.04.008
    摘要 ( )   PDF(2114KB) ( )  
    近年来吐哈油田持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大科研环境”体制运行,强化基础研究和瓶颈技术攻关,以盆地勘探关键技术、提高采收率技术和成熟技术配套完善为重点,着力解决当前和未来发展面临的瓶颈难题,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支撑引领作用。吐哈油田通过转变科研项目传统的自下而上模式,强化顶层设计和专家把脉,充分发挥各级专家引领作用,保障了高质量的科研立项开题。通过积极承担上级项目、优化科研管理流程、加强科研管理部门服务意识、加大奖励力度和突出精准奖励,油田科研创新环境不断改善,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活力动力,保障了油田“创新、资源、人本”三大战略的持续实施。油田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进程,科研立项、科技成果培育、科技服务职能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切实提升了科技管理能力,提高了科研攻关质量,有力支撑了主营业务高质量发展。
    油气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与强度研究
    王璐 撒利明 欧阳毅磊
    2022, 41(4): 62-69.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2.04.009
    摘要 ( )   PDF(2187KB) ( )  
    油气产业是世界能源的支柱,研发活动在油气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比分析我国全社会、油气行业、世界主要石油公司、我国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的研发投入情况发现,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逐年增加,研发规模与研发强度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油气全行业研发强度普遍偏低;中国油气企业研发规模与强度在全球处于较高水平,但研发强度增长率并不具备绝对优势。建议优化油气企业研发投入结构,适当增加低碳领域研发投入,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规模,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产出效率,建立研发投入产出评价体系。
    国有企业科技金融实践模式分析及启示
    甘敏 周磊
    2022, 41(4): 70-76.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2.04.010
    摘要 ( )   PDF(2027KB) ( )  
    国有企业开展科技金融实践是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价值的必要手段。我国科技金融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参与主体多元,实践模式多样,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将国有企业科技金融实践模式分为国有非金融企业主导、国有金融企业主导、政府主导3种模式。国有非金融企业主导模式能确保主导公司的控制力和执行力,但金融风险和成本相对较高;国有金融企业主导模式可依据运营方式进一步分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公司运营两种方式;政府主导模式是由地方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带有政策性色彩。基于以上分析,指出国有企业开展科技金融实践应利用各种金融资源和金融工具,拓展融资渠道,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链条、多元化融资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新兴业务跨越式发展。
    案例研究
    世界一流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科技治理与启示
    孙文超 查永进 房平亮 于璟
    2022, 41(4): 77-85.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2.04.011
    摘要 ( )   PDF(2115KB) ( )  
    完善科技治理体系,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可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总结分析斯伦贝谢公司、华为公司、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世界一流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科技治理,其特点包括:坚守核心价值理念和文化引领,充分引导和释放知识型员工的能力;坚持开放式创新和包容式发展,将外部创新资源和内部研发能力结合,营造稳定、宽松、包容失败的创新生态与氛围;保障基础研究,实行科学的评价制度,激发科研人员成就感和创造力;规范项目流程管理,将项目按不同类型分类管理,组建跨部门团队以打通产品技术从研发到推广应用、迭代升级的全流程;重视人才培养与学习型组织建设,为员工提供多样化发展通道,建设企业级知识管理系统等。这些科技治理经验提供了有益启示,即强化基础研究的源头作用,研发植根于市场和用户需求,探索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和体系,在开放中提升创新能力,打造知识驱动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