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4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3-03
    上一期   

    发展战略
    专家观点
    科技管理
    技术前沿
    案例研究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发展战略
    石油央企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路径探讨
    唐玮 徐鹏 杜东 王小林
    2023, 42(1): 1-8.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3.01.001
    摘要 ( )   PDF(1988KB) ( )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途径。围绕近年国家层面关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相关论述和要求,在剖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内涵、明确企业在建设国家科技力量中定位的基础上,提出石油央企建设国家科技力量的路径方向:一是从承接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任务和示范工程、牵头建立技术创新联合体、建设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融入国家区域创新高地建设四个方面,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总体部署,承担战略科技使命;二是从加强科技战略规划、完善科技研发体系、打造战略科技人才队伍、构建科技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培育科技创新文化五个方面,构建企业内部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战略科技能力。
    关于央企内部科技创新链分工的思考
    王禹钦 高博颢 薛一冰
    2023, 42(1): 9-14.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3.01.002
    摘要 ( )   PDF(1888KB) ( )  
    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中央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承担的使命日益重要,需要进一步突破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层次的障碍。研究分析了央企直属科研院所与所属企业在创新研发链上分工不明、定位不清、缺少配套机制与措施等问题,提出央企内部需明确“龙头+专精特新”科技创新链的有效分工。直属科研院所作为科研“龙头”,负责开展“基础、前沿、重大共性”技术攻关;所属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及研究优势,负责地区特色技术研发和成熟科技成果推广。通过建立“研发、应用、推广、转化创效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创建科技成果转化创效平台等,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科研组织格局。
    日本政府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政策举措与启示建议
    张运东 张焕芝 邱茂鑫 司进 刘帅奇 张珈铭 李晓光
    2023, 42(1): 15-22.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3.01.003
    摘要 ( )   PDF(1199KB) ( )  
    日本科技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拥有一批极具活力的创新型企业,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政府以《科学技术基本法》《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和《科学技术综合战略》为引领,以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外部单位、企业内部组织、企业与个人四个主体间关系为着眼点,实施了税收抵免优惠政策、“产学官”合作体制、中小企业扶持配套举措等。结合案例分析日本企业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培育创新活力的一些做法,包括积极参与并主导产学研科技创新协作、创新企业合作模式、营造企业文化等。为激发我国企业创新活力,建议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在总量税收优惠的基础上考虑增量及合作购并等因素;建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实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面向科技型、初创型中小企业,无偿支持原创性技术研发活动;在专精细分市场领域扶持中小企业联盟,激发自主创新活力。
    专家观点
    中国油气勘探开发新进展与前景展望
    潘继平
    2023, 42(1): 23-31.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3.01.004
    摘要 ( )   PDF(2124KB) ( )  
    近年来,石油企业不断推进油气增储上产,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工作量,强化油气勘探和产能建设,取得超预期进展与成效。2019年以来,全国勘探新发现亿吨级油田和新增储量亿吨以上油田共7个,新发现和新增储量千亿立方米以上气田8个,新发现亿吨以上陆相页岩油田2个,实现了深层页岩气、深层煤层气勘探的战略性突破,落实了万亿立方米深层页岩气区,发现了大型浅层页岩气田;全国年均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3.61×108t,年均新增常规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约8867×108m3;2022年,石油产量增至约2.05×108t,时隔6年重回2.0×108t以上,天然气产量增至约2178×108m3,超预期完成了油气增储上产阶段性目标任务。基于油气资源潜力分析,近中期,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将延续近4年增储上产发展态势,油气新增储量保持高位增长,石油产量在高位实现稳中有增,天然气产量实现较快增长;中长期看,油气探明储量有望较长时期保持高位增长,石油产量将在高位中逐步下行但有望长期稳定在2.0×108t以上,天然气将较长时间增产,2035年预计达到(3300~3500)×108m3,国内油气生产供应能力总体持续提升。要将前景展望变为现实,既需要企业积极应对挑战,保持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战略定力,更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和支持,营造有利于油气增储上产的政策环境。
    科技管理
    油气储运科技创新成果收益递进分成评估
    何春蕾 江如意 辜穗 刘申奥艺 李佳 章成东
    2023, 42(1): 32-40.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3.01.005
    摘要 ( )   PDF(2172KB) ( )  
    油气储运业务的快速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更高要求,科学量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后取得的经济效益,成为激励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瓶颈与重大命题。借鉴要素分配、分享经济和收益分成理论,立足于油气储运科技创新成果价值贡献与创效方式、技术基本结构级序,建立科技创新成果收益递进分成评估方法。研究表明:(1)油气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取得的总体经济效益是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2)油气储运科技创新成果的收益分成率是核心参数,由技术要素分成基准值、技术要素收益递进分成基数、技术创新强度系数等关键参数确定;(3)三级技术要素递进分成基数是实现收益递进分成的关键工具;(4)单项技术的分成比例与技术自身创新创效能力、技术阶段等密切相关。实证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解决从总体到单一油气储运技术要素经济价值量化问题,为促进油气储运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油气行业科研管理数字化转型探索与实践
    杨扬 贾君君 杨放 马瑞
    2023, 42(1): 41-45.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3.01.006
    摘要 ( )   PDF(2028KB) ( )  
    为全面贯彻中国石油集团新发展理念,强化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和数字化转型,工程材料研究院在科研管理创新体系构建中,以完全项目制管理为抓手,以科技成果及经费收支量化考核为激励措施,建立了完全项目制管理系统,实现“两个机制、一个平台”的“双轮驱动”模式和数字化转型。该系统以“价值创造者”为本,采用数据可视分析,建立了项目信息库、知识文档库、项目与成员的技术及经济账户等,具备项目、成果、预算、经费、过程管理功能,可量化反映相关人员技术能力与水平,体现项目经济效益能力,为实施科研项目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及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提供信息平台支撑。
    长庆油田加强油气储量资产化管理途径浅析
    战沙 韩旭 高怡 周虎 杨兆林
    2023, 42(1): 46-52.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3.01.007
    摘要 ( )   PDF(2080KB) ( )  
    长庆油田油气资源丰富,品位相对较低,非常规油气藏成为重要的建产接替领域。随着国家油气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矿权保护、效益开发成为油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转变储量管理方式,建立油气储量资产化管理体系,将生产经营的重心从重视储量、产量规模转向储量资产创效能力的提升。长庆油田目前在储量管理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以储量资产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尚未形成,低渗透、非常规储量资产创效能力低,储量资产与油气资产管理缺乏深度融合,未开发储量价值衡量不确定性大,储量资产化管理体系亟待建立等。为加强油气储量资产化管理,建议长庆油田重视源头增储,加强开发技术提升与操作成本管控,实现储量资产与油气资产协同动态管理,深化未开发储量分类分级评价,大力推进页岩油储量资产管理,构建一体化的油气储量资产化评估管理团队。
    技术前沿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测井车载数据中心设备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夏大坤 舒欢 高凌云 吴德银 宫玉明 贺东洋 陈茂柯
    2023, 42(1): 53-60.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3.01.008
    摘要 ( )   PDF(2565KB) ( )  
    针对测井车载数据中心设备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BN)的故障诊断方法,并建立了故障诊断BN模型,实现了测井车载数据中心设备的智能化诊断。在建立BN模型过程中,采用基于粗糙集的知识约简方法对专家提出的故障节点进行简化,利用专家知识初步构建BN结构,使用K2学习算法对BN进行优化;同时结合专家经验知识,用EM算法对BN进行参数学习,得到测井车载数据中心设备故障诊断BN模型。运用BN模型进行故障案例推理,基于历史数据对BN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诊断准确率较高,能够为测井车载数据中心设备故障的快速定位和精确诊断提供依据。
    基于数据分析的设备故障预警与诊断技术在燃气电厂的应用
    何洪 阮航
    2023, 42(1): 61-66.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3.01.009
    摘要 ( )   PDF(2383KB) ( )  
    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先进技术不断进步,在燃气电厂利用基于数据分析的设备故障预警与诊断模型辅助检维修的优势逐步显现。AI设备故障预警与诊断模型依托统一的云平台搭建,覆盖燃气电厂燃机、汽机、锅炉和电气系统等多类主辅机设备,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主要算法包括分段函数、多元回归、深度神经网络等。模型以燃气电厂各系统设备的实时和历史数据为基础,将业务关联较强的数据与电厂内部专家经验相结合,实现设备参数劣化预警。文章结合燃气电厂AI模型应用实例,对建模过程、输入输出参数设定、训练样本选择、预警信息及故障诊断等进行说明与分析。利用AI设备故障预警与诊断模型可实时监督机组设备运行情况,在设备出现异常或故障的早期阶段进行智能预警和诊断,为机组设备运行安全提供保障。
    案例研究
    低渗透油藏精细水驱提效再认识
    赵亮 邹存友 郭燕华 韩洁 王辉
    2023, 42(1): 67-76.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3.01.010
    摘要 ( )   PDF(4055KB) ( )  
    低渗透油藏储层岩性致密,具有孔喉细、压力系数低、裂缝发育等特点。注水开发单井产量低、产量递减快,稳产基础薄弱;储层非均质严重,动用程度和驱替程度较低;易水淹水窜,采油速度及采收率难以提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持续攻关形成了精细油藏刻画技术,配套精细分层注水工艺,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成功应用。油藏精细描述是实施精细水驱的基础,主要包括单砂体精细刻画、裂缝精细表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精细刻画等技术。精细水驱包括井网加密调整技术、精细分层注水技术、智能分层注水技术、纳米微球调驱技术、温和超前注水技术等,可解决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水平及垂向注采不平衡的矛盾,有效提高采收率。温和超前注水技术对克服裂缝开启、地层破裂、启动压力梯度三者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使地层压力维持在相对平均的稳定状态,有利于延长油田稳产期。相对于常规水驱,精细水驱技术预期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5%以上。
    海上新区油气勘探突破典型案例分析及启示
    石磊 李富恒 郭元岭 李志
    2023, 42(1): 77-85.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3.01.011
    摘要 ( )   PDF(2332KB) ( )  
    随着陆地勘探程度越来越高,获得大发现的难度越来越大,油气勘探向海域拓展是大势所趋,加快海域新区突破、实现资源有序接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重点剖析了渤海湾盆地秦皇岛32-6油田、黎凡特盆地塔马尔气田两个海域大发现的勘探历程,梳理每个勘探阶段的指导思想、部署思路及做法,探讨制约突破发现的因素及推动勘探突破的地质认识转变和思想革新。研究显示,盲目跟风追热点、未找到适合的理论指导制约了渤海湾油田发现;客观分析成藏特征,转变思路,以新近系为主要目的层,以生烃凹陷包围的隆起区及其倾没带为主要勘探方向,推动了秦皇岛32-6油田大发现。黎凡特盆地塔马尔气田的发现则归因于储层物源和低成熟生物气的新认识及较高的勘探投入。研究认为,摸清成藏规律是推动大发现的内在动因,尤其是深海前沿领域勘探;关键成藏要素的颠覆性认识是突破关键,保证持续稳定的勘探投入是推动海域新区突破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