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3年, 第3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发展战略
    技术创新
    科技管理
    专家论坛
    环球石油
    成果推介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发展战略
    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业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
    杨庆理,刘炳义,郑毅,郝鸿毅,朱景萍,丛强
    2013, 32(1): 1-6, 66.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3.01.001
    摘要 ( )   PDF(7748KB) ( )  
    工程技术是发展石油工业的利器,工程技术服务业是中国石油的支柱产业,2007年实施专业化重组以来,生产经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保障能力、整合能力、创新能力、作业施工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为中国石油上游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在改革与发展中遇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体制、机制、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为工程技术服务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指出关键要掌握资本运营的手段,做大做强自己,必须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调整交叉重复业务,并购符合公司自身发展战略的优质资产,转变发展方式,尽快形成"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的技术集群,增强竞争优势。
    石油资源型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思考
    侯春华,袁琳,魏新,梁陇霞
    2013, 32(1): 7-11, 66.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3.01.002
    摘要 ( )   PDF(6527KB) ( )  
    油气及其配套产业往往在石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中一枝独秀,然而由于油气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可采储量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致使一些石油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遇到许多麻烦。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为石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路径。以国外的休斯敦、卡尔加里和国内的大庆和东营4个石油资源型城市为样本,分析了石油资源型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可行性和成功经验,具体包括: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注重产学研结合,实现高科技成果产品化;发挥独特资源优势,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指出了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不足,阐明了改进的方向。
    技术创新
    国外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及其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启示
    尤源,牛小兵,辛红刚,冯胜斌,宋娟,毛振华,张丹丹
    2013, 32(1): 12-18, 66.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3.01.003
    摘要 ( )   PDF(9273KB) ( )  
    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是致密油储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制约致密油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征难、分类评价难、预测难,并且孔隙结构与油气赋存和渗流的关系复杂等。国外在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发现了纳米孔喉储集类型并研究了其成因;逐级深入,形成了微观尺度分析测试系列方法;发展了数字岩心技术;定量分析了矿物成分及其在微观渗流中的作用;有效识别和表征了微裂缝;对比分析了储层中各类孔隙及流体分子的尺度。根据国外的经验,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指出要在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测试手段上有所突破;要证实致密油储层中纳米级孔隙的存在与否及其贡献;要揭示致密油储层中孔隙和喉道的配置关系;要认识致密油储层中微裂缝发育及分布规律;要探讨致密油储层改造及储层保护的手段。
    提高复杂油气井固井质量技术研究——保证水泥环长期密封性的技术措施
    齐奉忠,杨成颉,刘子帅
    2013, 32(1): 19-22, 66,67.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3.01.004
    摘要 ( )   PDF(5547KB) ( )  
    随着勘探开发的持续深入发展,面临的井下地质条件越来越恶化,井身结构变得十分复杂,固井后水泥环密封失效问题越来越突出。从水泥环自身特性及外界条件导致水泥环密封失效的原因等方面,对复杂深井超深井固井、复杂天然气井固井、酸性气藏固井、页岩气及致密油气固井、储气库固井、海外复杂区块固井、海洋低温深水固井水泥环密封性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目前保证水泥环长期密封性的技术措施:提高顶替效率;切实做到"三压稳",采用平衡压力固井;设计满足封固要求的水泥浆体系;水泥石力学性能应能承受井下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下一步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
    聚合物过孔能力与油层匹配关系研究
    王加滢,尹中民,路春楠,李伟
    2013, 32(1): 23-26, 67.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3.01.005
    摘要 ( )   PDF(5586KB) ( )  
    聚合物驱是大庆油田主导三次采油技术之一。为了保证污水稀释条件下驱替黏度,现场使用了相对分子质量高达2500万、聚合物浓度达到2000mg/L甚至更高的聚合物溶液,虽然在一些区块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但是注入困难、聚合物用量高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近年来开展的聚合物与油层条件匹配性研究多局限于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油层渗透率的配伍性方面,所得结论不足以解释现场遇到的难题。本研究即在地层压力条件下,利用微孔滤膜装置模拟油层喉道大小,通过测试不同参数聚合物溶液的过孔能力,确定聚合物溶液的水动力学尺寸,在聚合物驱油技术的方案编制和动态调整中,可与不同油层压汞曲线测出的喉道半径进行匹配,绘制注入参数与油层条件配伍关系模板,实现了聚合物注入能力评价标准的统一。
    科技管理
    中国石化直属企业开展对外技术许可的做法与启示
    郁珺
    2013, 32(1): 27-29, 40,67.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3.01.006
    摘要 ( )   PDF(4995KB) (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直属研究院和工程建设单位在外部技术市场需求增加、内部技术市场逐步成熟稳定的双动力推动下,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核心技术发展路径,即"实验室研究—中试试验—工业应用试验—技术许可"的发展路径,并建立了配套的体制、机制,形成了规范的工作流程和灵活适宜的定价方式,技术许可的数量逐年增多,技术许可收益规模性增长,技术许可贸易,尤其是炼化板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性发展势头。文章系统介绍了其开展对外技术许可的做法、经验以及相关的启示,认为:政策支持、市场环境是确保技术许可有效开展的基础和前提;配套的体制机制是技术许可贸易良性发展的保障;适合的技术许可模式是获得效益的基本手段。
    基层职工创新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应用
    顾永强,季东军,孙海红
    2013, 32(1): 30-33, 67.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3.01.007
    摘要 ( )   PDF(5604KB) ( )  
    基层生产单位职工的技术创新活动,往往是个人的兴趣、爱好、灵感引起的无序的自发行为,文章介绍了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三采中心使这种无序行为变为有序活动的基本做法。他们按照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职工创新管理机制的探索,建立了职工创新理念导入机制、组织保障机制、成果创造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团队协作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等,并运用这些机制有效地推动了职工创新创效工作的开展,为孤东采油厂三采技术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石油高校基础研究现状——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统计分析
    刘培勇,郭晓菲,董成立
    2013, 32(1): 34-36, 67.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3.01.008
    摘要 ( )   PDF(4709KB) ( )  
    石油高校作为石油科技创新体系的主力军,是开展石油资源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文章深入分析了石油高校的基础研究现状,以及目前石油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基本情况:2006—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多的石油高校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其次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获资助项目数超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位居石油高校之首;不同学部获资助项目数差别较大;高级别项目获资助数量不多,且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化学科学部、地球科学部和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在此基础上,针对加强石油高校基础研究,笔者提出了发挥石油主干学科优势、注重人才和团队建设、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等对策和建议。
    专家论坛
    未探明油气储量的价值评估方法探讨
    齐梅
    2013, 32(1): 37-40, 68.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3.01.009
    摘要 ( )   PDF(5603KB) ( )  
    储量评估是收购海外油气资产时的一项核心的评估内容,而对未探明储量如何在价值评估中体现又是核心中的关键问题。未探明储量是指除探明储量以外的,包括概算储量和可能储量或以外的储量(如资源量等),具有不同级别的不确定性。在分析总结未探明储量的不确定性以及评价难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未探明储量进行评估结果的对比和统计研究,提出对未探明储量采用双系数现金流法和隐含单位储量折算价值法进行评估,并建立了采用折算探明系数和经济风险系数进行未探明储量价值的计算模型,部分解决了未探明储量难以准确估值的难题。
    环球石油
    世界致密油及其勘探开发现状
    张威,刘新,张玉玮
    2013, 32(1): 41-44, 68.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3.01.010
    摘要 ( )   PDF(5547KB) ( )  
    目前,致密油已成为全球非常规石油勘探新亮点,北美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我国近年在致密砂岩油有重大发现,在松辽、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地广泛分布,显示了巨大的开采潜力,但总体勘探开发和相关研究仍处于准备阶段。由于国内对致密油定义不统一,将来很有可能在勘探的指导思想上有不同的取向。针对致密油概念比较混淆的状况,对国内外学者或研究机构提出的概念进行了整理分析,确定了主流概念,并对国内外主要致密油分布、资源量、致密油开发成功的要素和主要筛选标准、勘探开发成本、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
    成果推介
    裂解汽油一段镍基加氢催化剂LY-2008
    梁顺琴,吴杰,王廷海
    2013, 32(1): 45-47, 68.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3.01.011
    摘要 ( )   PDF(4462KB) ( )  
    国内裂解汽油加氢装置一段加氢催化剂主要有贵金属钯基催化剂和非贵金属镍基催化剂两种。由于近年国内部分厂家裂解汽油性质恶化,催化剂加氢负荷提高,杂质含量增高,造成钯基催化剂适应性不足,镍系催化剂应用日趋广泛,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中国石油兰州化工研究中心成功研制的新型镍基裂解汽油一段选择性加氢催化剂LY-2008,通过添加助剂消除传统催化剂中的镍铝尖晶石结构,从而弱化了活性组分Ni的吸附性能,提高了催化剂的加氢选择性。该催化剂用于中间馏分和全馏分裂解汽油的一段加氢,具有高选择性、良好的加氢活性、较强的稳定性能及操作平稳等特点,拥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C4、C5、C9馏分烯烃加氢饱和催化剂LY-2005
    梁顺琴,王廷海,吴杰
    2013, 32(1): 48-50, 68.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13.01.012
    摘要 ( )   PDF(4472KB) ( )  
    C4、C5、C9馏分的有效利用是炼化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加氢技术的逐步发展为C4、C5、C9馏分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中国石油兰州石化研究中心通过大量的试验发现,适当的助剂组合能够提高活性组分镍的利用率,由此制备了一种镍基加氢饱和催化剂LY-2005。LY-2005催化剂是采用助剂组合技术开发的新型镍基C4、C5、C9馏分加氢饱和催化剂。该催化剂用于C4、C5、C9的加氢饱和处理,具有低压、低温的特点,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加氢转化性能和良好的推广前景。对于C4加氢,加氢产品双烯值小于1.0%;C5加氢,加氢产品双烯值小于0.1%;C9加氢,一段加氢产品双烯值小于2.0gI/100g,溴价小于30gBr/100g,二段加氢产品双烯值小于0.1gI/100g,溴价小于1.0gBr/100g,硫小于5μg/g,芳烃损失小于3%。
    氯化聚乙烯专用HDPE树脂L0555P
    王展望
    2013, 32(1): 51-52, 56,68,69. 
    摘要 ( )   PDF(3964KB) ( )  
    为实现氯化聚乙烯(CPE)生产原料国产化,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于1993年开始研发CPE专用的L0555P树脂的工艺技术。通过催化剂制备工艺和聚合工艺研究,开发出生产L0555P树脂专用的催化剂及聚合工艺技术,所生产的L0555P牌号树脂性能指标达到德国Hoechst公司AG-103产品水平。经氯化反应验证,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L0555P具有氯化时间短、氯化温度低、生产收率高、不结块等优点,在具有易氯化性能的同时,还有着较好的机械性能及加工性能,可完全替代进口产品用于CPE的生产。到目前为止,该牌号树脂已经累计生产73×104t,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及工艺技术开发
    兰玲,钟海军,鞠雅娜,吴平易
    2013, 32(1): 53-56, 69. 
    摘要 ( )   PDF(4715KB) ( )  
    2010年以来,我国车用汽油向国际先进标准迈进,逐步实现与国际水平接轨。为了适应清洁汽油生产的需要,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了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DSO工艺技术及配套的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该催化剂制备流程简单,无贵金属、无分子筛,通过精细调控氧化铝载体孔结构、采用化学助剂改性、配制稳定多组元活性组分共浸液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催化剂孔结构、酸性质、活性相三者优化匹配,使其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高稳定性,达到深度脱硫的同时有效抑制烯烃饱和的目的。该产品已成功在玉门炼化32×104t/a、大连石化20×104t/a、乌鲁木齐石化60×104t/a催化汽油加氢装置进行工业应用,结果表明,该产品原料适应性强,反应条件缓和,脱硫率高,辛烷值损失小,液收高,运转周期长,技术成熟可靠。
    PPR管材专用料PA 14D
    吴金海,董文慧,王桂艳
    2013, 32(1): 57-59, 69. 
    摘要 ( )   PDF(3709KB) ( )  
    为了改变当前我国PPR管材专用料大部分依赖进口的现状,填补中石油没有优质工业化生产的PPR管材专用料的空白,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聚丙烯装置采用丙烯、乙烯为主要单体的无规共聚方法生产出了PPR管材专用料PA14D产品。该产品质量稳定,理化性能和加工性能都比较好,抗拉伸、抗弯曲等性能均达到或超过国内市场主流产品的水平。使用该专用料制备的PPR管材,能够满足在70℃、1MPa条件下输送热水50年使用寿命的要求,达到了GB/T18742要求,被作为生产冷热水管材及其附属配件的原料。
    PPR管材专用料PA 14D
    2013, 32(1): 57-59,69. 
    摘要 ( )  
    为了改变当前我国PPR管材专用料大部分依赖进口的现状,填补中石油没有优质工业化生产的PPR管材专用料的空白,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公司聚丙烯装置采用丙烯、乙烯为主要单体的无规共聚方法生产出了PPR管材专用料PA14D产品。该产品质量稳定,理化性能和加工性能都比较好,抗拉伸、抗弯曲等性能均达到或超过国内市场主流产品的水平。使用该专用料制备的PPR管材,能够满足在70℃、1MPa条件下输送热水50年使用寿命的要求,达到了GB/T18742要求,被作为生产冷热水管材及其附属配件的原料。
    生产精对苯二甲酸的成套装备
    周华堂,罗文德,姚瑞奎,李利军,郑宝山,刘凤
    2013, 32(1): 60-62, 65,69. 
    摘要 ( )   PDF(5088KB) ( )  
    生产精对苯二甲酸(PTA)的成套技术及装备可用于建设年产百万吨以上产能。该装置根据流程可分为氧化(包括反应、结晶、分离、干燥和其他必要的过程)和精制(包括反应、结晶、分离、干燥和其他必要的过程)两个主要生产工段。产品包含了已获授权的12项专利技术,在反应优化、流程优化和能量优化等方面都有创新,并将节能环保技术融入整个装置的工艺过程之中,大大降低了装置能耗,增加了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在规模、经济指标、投资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生产精对苯二甲酸的成套装备
    2013, 32(1): 60-62,65,69. 
    摘要 ( )  
    生产精对苯二甲酸(PTA)的成套技术及装备可用于建设年产百万吨以上产能。该装置根据流程可分为氧化(包括反应、结晶、分离、干燥和其他必要的过程)和精制(包括反应、结晶、分离、干燥和其他必要的过程)两个主要生产工段。产品包含了已获授权的12项专利技术,在反应优化、流程优化和能量优化等方面都有44新,并将节能环保技术融入整个装置的工艺过程之中,大大降低了装置能耗,增加了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在规模、经济指标、投资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大型化、系列化及柔性化聚酯(PET)成套工艺装备
    周华堂,罗文德,顾爱军,万网胜,张慧书,许贤文
    2013, 32(1): 63-65, 69. 
    摘要 ( )   PDF(3694KB) ( )  
    大型化、系列化及柔性化聚酯(PET)生产成套工艺装备是以精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等为原料,采用锑系催化剂,通过直接酯化、连续缩聚工艺技术路线,生产纤维级、瓶级、膜级等多品种、差别化聚酯(PET),可提供(10~50)×104t/a系列化聚酯连续生产成套工艺装备,并可在一套装置上实现同时或切换生产两种及以上产品,实现柔性化生产。该产品的开发改变了国外技术对我国聚酯行业的垄断格局,满足了聚酯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促进了我国聚酯工业的快速发展及升级换代。产品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综合能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品在规模、经济指标、投资等方面均具有竞争优势,市场发展趋势积极明朗。
    大型化、系列化及柔性化聚酯(PET)成套工艺装备
    2013, 32(1): 63-65,69. 
    摘要 ( )  
    大型化、系列化及柔性化聚酯(PET)生产成套工艺装备是以精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等为原料,采用锑系催化剂,通过直接酯化、连续缩聚工艺技术路线,生产纤维级、瓶级、膜级等多品种、差别化聚酯(PET),可提供(1O~5())×10^4t/a系列化聚酯连续生产成套工艺装备,并可在一套装置上实现同时或切换生产两种及以上产品,实现柔性化生产。该产品的开发改变了国外技术对我国聚酯行业的垄断格局,满足了聚酯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促进了我国聚酯工业的快速发展及升级换代。产品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综合能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品在规模、经济指标、投资等方面均具有竞争优势,市场发展趋势积极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