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4年, 第4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8-30
    上一期   

    发展战略
    科技管理
    技术前沿
    案例研究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发展战略
    中国海油高效能科技和网信管理体系创新实践
    单彤文,彭川,杨梦露
    2024, 43(4): 1-7.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4.04.001
    摘要 ( )   PDF(2930KB) ( )  
    近年来,国家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系列部署,鼓励中央企业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的新征程上,作为率先将科技与网信职能进行合并的大型能源央企,中国海油深入开展科技和网信工作管理体系融合。采用基于系统思维的管理视图分析方法,全面梳理集团科技和网信组织管理活动,按照业务全生命周期覆盖、分级分类管理的要求重塑制度架构,创新性地提出“融、立、调、废”四原则,将原有科技和信息化两套制度有机融合优化,形成新版高效能科技和网信管理制度体系,全面提升公司科技创新和数字化管理能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管理体系基础。
    欧洲北海综合能源系统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与建议
    王震,李楠,刘子洋
    2024, 43(4): 8-17.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4.04.002
    摘要 ( )   PDF(5116KB) ( )  
    能源转型背景下,海上综合能源系统是海洋能源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的重要模式。欧洲北海能源系统经过系统科学的创新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项目组织模式、理论研究框架与阶段性实践成果,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实施路径,对我国做优海洋能源开发、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文章深入分析了北海综合能源系统项目2016年启动至今的发展历程、相关概念设计与实证项目进展,以及自2020年起4个以10年为周期的“兴起—爆发—提速—实现”发展路径,发现其西部、东部、北部3 个能源中心概念方案,分别对我国渤海、广西、粤东海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互利共赢、空间规划、技术创新、广泛合作、法规建设是项目研究论证与落地实施的关键,提出了基于数据共享加强空间规划、强化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深化国内国际合作打造示范项目等建议。
    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及发展趋势
    罗良才,张焕芝,张珈铭,李田玮,邱茂鑫
    2024, 43(4): 18-24.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4.04.003
    摘要 ( )   PDF(5420KB) ( )  
    近年来,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继续增长,全球油气储量双增,油气产量保持增长,全球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油气和新能源业务呈现多路径、多维度融合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全球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更加精细化, 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趋于常规化,勘探手段更加智能化,勘探方式向低碳化发展。受国际政治局势影响,国际油公司回归上游油气资源战略,安全性成为投资的首要因素,在选择资源投资时更强调资源的确定性。各公司的绿色低碳转型策略更加务实,致力于构建低成本、低排放和高盈利性的资产组合。综合来看,国内油气企业仍需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发挥石油学会平台优势 推动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徐凤银,宋宁,黄凌
    2024, 43(4): 25-29.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4.04.004
    摘要 ( )   PDF(2432KB) ( )  
    中国石油学会作为科技交流与展示的重要窗口,充分发挥专业职能和行业优势,开展国际石油科技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加速高水平石油科技人才培养,促进石油科普活动与决策咨询服务,近年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随着全球竞争加剧、对外合作难度加大,数智技术应用及跨学科研究快速发展,学会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文章探讨了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工作的发展策略及保障措施,提出要做精学术交流、深化科学普及、加强智库建设、拓展人才培养,在行业科技创造发明、交流传播和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增强服务力度,不断扩大学会在石油石化科技领域影响力,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我国软科学研究发展历程与实践经验启示
    万宏,刘帅奇,袁磊,张华珍
    2024, 43(4): 30-36.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4.04.005
    摘要 ( )   PDF(2573KB) ( )  
    软科学研究是促进决策科学化的有效方式,在推动经济发展、资政建言和战略决策支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给软科学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文章梳理了软科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将我国软科学发展划分为萌芽阶段、起步阶段、综合发展阶段和新时代发展阶段。在我国软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推动国家及不同层面决策进程、繁荣发展新的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培养专业素质较高的研究队伍、建设不同类型软科学研究机构、丰富研究成果与国际学术交流合作、规范软科学研究管理机制等成果。剖析国内外企业机构软科学研究典型案例,凝练形成了打造完善的软科学研究成果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独特的理论方法体系与开放合作生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和资金保障、重视研究成果发挥作用、扩大传播增加影响力等可借鉴经验。为了推动我国软科学更高质量发展,围绕完善顶层设计与总体布局、创建一流研究机构、强化激励机制、重视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科技管理
    国有企业科技成果估值工作思考与建议
    杜吉洲,王拥军,王萌
    2024, 43(4): 37-41.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4.04.006
    摘要 ( )   PDF(2434KB) ( )  
    国有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着引领与支撑作用。在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中,科技成果估值是关键环节之一。准确、客观的估值可以明确科技成果的价值定位,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激励研发创新,防范法律风险。通过规范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正处于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和积极开展多维度成果估值的探索过程。聚焦目前面临的政策边界不明确、估值方法存在不确定性和估值服务机构发展缓慢3 方面问题,针对性提出5 项政策建议:进一步明确政策边界,完善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完善成果估值标准和规范体系;加大市场化机制的运用;加强成果估值人才队伍与能力建设;通过前后联动加强估值的准确性。以期进一步加强成果估值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度,推动科技成果高效、公正地进入市场交易环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大型央企科研机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陈雷,司云波,范向红,盛悦
    2024, 43(4): 42-49.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4.04.007
    摘要 ( )   PDF(2855KB) ( )  
    对大型央企科研机构科研绩效进行科学合理评价,是促进中央企业改善创新效率、提升创新效能、高标准落实国家关于科技创新各项要求的一项重要科技管理工作。构建大型央企科研机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央企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前提及关键。比较国内外科研机构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提出大型央企科研机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原则、方法及总体框架。结合大型央企总部直属科研机构和所属企业科研机构的功能定位,基于非营利组织平衡计分卡及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工具,构建科研绩效评价关键绩效指标库。对大型央企绩效评价工作提出建议,包括将科研机构的绩效考核指标和其战略规划相结合,坚持任务完成的数量与质量并重,建立评价数据采集和核实等相关机制。
    油气企业岗位价值导向的薪酬激励模式与方案设计
    何晋越,李啸,张晨曦,张娟,赵小森,成菲
    2024, 43(4): 50-57.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4.04.008
    摘要 ( )   PDF(2814KB) ( )  
    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是油气企业落实国有企业改革要求、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应结合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创新以岗位价值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在调研梳理国内外岗位价值评价与薪酬激励理论与实践进展的基础上,以某大型油气田企业为例,分析了以岗位价值为导向的薪酬激励内在机理,构建了薪酬激励模式,设计了薪酬激励方案。研究表明:(1) 当前油气企业员工薪酬仍存在与市场薪酬水平、岗位价值、员工个人能力和业绩贡献脱节等共性问题,亟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施薪酬激励的方法工具;(2) 岗位价值应区分一般劳动和价值创造,由岗位职责界定、绩效考核量度;(3) 绩效奖金应由岗位系数和个人绩效考核水平以及单位工资总额共同确定,不再与个人的职称、职级等“身份信息”挂钩;(4)以实现员工薪酬与岗位价值挂钩、下属单位工资总额中绩效奖金总额与岗位价值挂钩为目标,设计的薪酬激励方案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合理性与可行性。结论认为:构建的以岗位价值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模式总体上符合内部分配规律和当前的管理导向,设计的方案明确了岗位价值与薪酬分配的挂钩机制,合理拉开了各类单位、各类岗位人员薪酬分配差距,简洁易懂、具有操作性,能为油气企业创新薪酬激励机制提供参考依据和决策支持。
    技术前沿
    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技术进展及前景展望
    高明,孙盈盈,尹恒飞,刘皖露
    2024, 43(4): 58-65.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4.04.009
    摘要 ( )   PDF(7638KB) ( )  
    CCUS-EOR是国际公认的减碳途径,CO2驱油技术作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国外CCUS-EOR 产业链已较为成熟,项目以混相驱为主,配备长距离的输送管道等基础设施且有相关激励政策。我国CCUS-EOR 产业规模化发展相对较晚,目前处于矿场试验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期。室内实验方面,我国已深化认识了陆相油藏CO2驱油与埋存机理,发展了一系列实验技术;矿场试验方面,形成了驱油防腐、注采、地面等相关工艺,取得了较好的矿场增油效果;产业发展方面,国家出台了“1+N”等相关政策,促进了CCUS/CCS产业快速发展。我国下一步亟须构建CCUS-EOR全产业链理论技术标准体系,加快研发和推广大规模低成本低浓度CO2捕集技术、超临界CO2长距离管输技术、大规模大幅度CO2提高采收率技术和CO2埋存地质体长期规模完整性技术等。
    中深层地热效益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
    罗宁,姚欢,刘亮德,梁骏
    2024, 43(4): 66-74.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4.04.010
    摘要 ( )   PDF(7544KB) ( )  
    研究中深层地热旨在开发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放,是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针对冀中地区中深层地热效益开发中存在的地质识别、开发方案和地面工程等难题,开展了地下和地面关键技术研究,为中深层地热效益开发提供借鉴。研究取得以下认识:(1) 冀中地区中深层热储主要有层状砂岩、块状潜山等,砂岩型地热开发难点是砂层识别难,回灌能力相对较差;潜山型地热开发难点是热储非均质性强,钻井成功率与开发方案设计精准率要求高。(2) 有利热储预测与甜点识别技术能够有效识别热储甜点,随钻动态分析+采灌试验+五敏试验优化开发参数相结合,实现砂岩型地热高效开发。(3) 地球物理、钻录测试资料等联合应用,可准确定位潜山热储位置,重力流潜山高效开发技术实现少井高产、同层无压全回灌。(4) 通过地热大温差热泵供暖和防污防垢技术,提高了地热换热效率,降低了运维成本。(5) 地热供暖、地热制冷和地热制蒸汽等根据不同场景组合应用,进一步拓展地热利用形式,提高地热资源利用率,使资源效能得以充分发挥。
    中深层地热田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郑元超,刘人和,肖红平,曹倩,施亦做,方朝合,王社教,刘俊榜
    2024, 43(4): 75-84.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4.04.011
    摘要 ( )   PDF(5304KB) ( )  
    地热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我国地热能直接利用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但中深层地热田开发利用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当前全球地热初创公司快速增长,地热资源开发力度持续加大,地热能利用场景多样化,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稳步增长,开发利用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具体表现为4个方面:(1) 中深层闭式换热系统设计技术逐渐成熟;(2) EGS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应用潜力巨大;(3) 多国重视含水层储热在弥补能源供需不平衡上的作用,加快推进含水层储热场址选择、热回收率及风险分析等方面的研究;(4) 回灌成为中深层水热型热储开发的通用做法,回灌数值模拟及方案设计、防腐蚀、防结垢、防堵塞等技术进步有效延长了地热田的生命周期。“双碳”背景下,我国应将关键技术研发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突破口,快速升级中深层地热田开发利用技术,有效提升地热项目经济性,实现地热利用规模持续增长。
    案例研究
    大港油田构建新型配电系统发展路径思考与建议
    郑双建
    2024, 43(4): 85-90.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4.04.012
    摘要 ( )   PDF(2742KB) ( )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战略持续推进,中国石油将绿色低碳纳入公司发展战略,加大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力度,油田企业配电系统功能将发生重大变化,由单一供电功能向多种能源融合功能发展。文章从大港油田配电系统和新能源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大港油田构建新型配电系统的挑战和机遇,阐述油田新型配电系统的内涵,具有“源网荷储”一体化特征,是一种最大限度消纳新能源电量的分布式智能电网。研究制定了以管控平台建设为核心、以电网结构优化为基础、以智能化升级为重点、以消纳新能源为方向的发展思路,提出积极推进新能源与油气生产业务深度融合,构建“横向源网荷储、纵向多能互补”的新型配电系统。具体措施包括:提高终端用能设备电气化率,改造配电系统以提高供电可靠性,建设配网多能调控管理平台,开展配电系统智能化升级建设,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配电系统“源网荷储”建设。
    “双碳”目标下长庆油田电网绿色低碳发展实践与思考
    刘博,曹举,刘熹,刘战庆,周超红,李生昌,任晓洲
    2024, 43(4): 91-98.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4.04.013
    摘要 ( )   PDF(5387KB) ( )  
    “双碳”背景下,长庆油田电网立足自身优势,探索建设清洁高效的新型油田电力系统。面对高比例风光接入油田电网造成的发展不协调、光伏电站后期运维难度大、电网调控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长庆油田加大新能源风光发电应用力度,推进电网智能化转型,创新应用风光发电接入设计、风光发电量调控、智能电站运维等手段,优化电网智能调控和电量智能管理系统,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油田电力系统。长庆油田电网下一步将从加快源网荷储、开展智能微网、构建辅助平台3个方面提高综合调节能力,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科技创新、打造人才高地等举措,持续推进新能源和智能化在电网中的应用,建设清洁高效的新型油田电力系统。